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薄松年印記

2020年04月09日 14:09 | 作者:朱萬章 | 來源:美術報
分享到: 

2019年4月2日,著名美術史家、美術史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薄松年先生于北京醫院病逝,享年87歲。薄松年教授從事美術史教學與研究60余年,他在藝術史教研的貢獻可概括為四個方面:一、中國美術史教學;二、中國美術史教材編寫;三、歷代繪畫特別是宋元繪畫研究;四、民間美術調查與研究。

最早知道薄松年(1932—2019)的名字,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剛進入美術史研究領域時。當時,閱讀《中國年畫史》,還有《中國美術通史》,看到了作者“薄松年”的名字。后來,在90年代后期,廣州一批學者在紀念美術史論家、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陳少豐(1923—1997)時,都英雄所見略同地談到了陳少豐與薄松年合作編著《中國美術史教程》的艱辛與嚴謹。于是,“薄松年”這個名字便深刻地印入腦際,揮之不去。

很榮幸的是,在隨后參與的多項學術活動中,我有緣識荊,并向其請益。記得從2005年開始,澳門藝術博物館便匯聚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國內重要館藏書畫精品,每年舉行一個專題展覽,并邀集海內外從事美術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少長咸集,坐而論道,成為中國美術史研究與交流的一個品牌活動,極一時之盛。這個學術活動持續了近十年時間,是洞悉中國美術史學術前沿的重要窗口,在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我從2006年參與“乾坤清氣:青藤白陽書畫學術研討會”開始,便連續與會。正是這樣的機緣,得以與薄松年先生相識、相交,并在隨后的十余年斷斷續續的往來中,親承教澤,獲益匪淺。

第一次與薄松年相見、聆聽教誨是在2007年澳門舉辦的“與古為徒:吳昌碩書畫篆刻學術研討會”上。其時他76歲,但看上去卻像六十出頭的樣子,走起路來風風火火,思維敏捷。對于每一個演講者,無論對方是否是大名鼎鼎的學者,還是初出茅廬的研究生,他都會認真傾聽,仔細做筆記。在互動環節,他也總會舉手提問,對演講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質疑或補充。當時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發問時,總會特別顧及對方的感受。即便演講者暴露的是顯而易見的學術硬傷,他也會很委婉地從側面指出,循循善誘,而不至于使人難堪,下不了臺,對于后學晚輩,尤其如此,足見其為人之溫良敦厚。在這一次的研討會中,記得他演講的主題是《梅花精神——論缶翁寫梅》,本來是一個并不新穎的話題,在薄松年的視角中,卻妙趣橫生,觀點獨特,給人以啟迪。他指出吳昌碩畫畫便是從畫梅開始,是來自生活的感受和對春滿人間的期盼。他梳理了吳昌碩不同時期的畫梅作品,解讀其師承及特色,并指出將油燈與梅花合繪是其首創。看得出來,他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作品爬疏之上的歸納與總結,是海量圖像與文獻的雙重證據相結合。因此,他所得出的結論自然也是可信度最高的。對于這一點,恰恰是很多學院派的學者容易忽略的。

隨后在澳門舉辦的研討會中,至少有五、六次會議是我們同時參與的。我先后聽他講《漸江筆下的黃山》,闡述《金陵畫家中的胡氏家族和胡玉昆〈山水〉冊》和《王時敏〈山水〉冊賞鑒》,還聽他細說《胸懷忠義,腕底傳神——試論陳洪綬〈水滸〉、〈博古〉葉子版畫》和《惲南田題跋中有關王翚的資訊》,更聽其宣讀《明代宮廷肖像畫中的歷史記憶》。這些演講,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闡釋,也有細致入微的個案探究。他所作的PPT課件,生動活潑,圖文并茂,在演講時深入淺出,掌控的時間也恰到好處,這或許得益于他多年站在中央美術學院講臺的經驗。我經常讀薄松年先生的文章,在聽了他多場的研討會演講后發現,要了解其治學精髓,只讀其文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是并不完美的。他的很多精妙言論,以及條分縷析的治學路徑,只有在他的娓娓道來的演講中能切身感受到。在澳門研討會,還有一個小插曲,一直以來成為學界美談。在2011年,舉辦“山水正宗:王時敏、王原祁及婁東畫派繪畫學術研討會”,午餐后與會代表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從博物館廣場一層扶梯上行至會議廳。在扶梯口,薄松年和比他小5歲的傅申突然從步行梯瘋跑上樓,并在口里念叨說看誰跑得快。我和工作人員吃了一驚,在后面窮追不舍,唯恐兩位老人家摔倒。兩位學者是整個會場中年紀最長者,薄松年其時已80周歲,已至耄耋之年,他在石階上飛跑卻健步如飛,像個頑童。他倆跑到臺階盡頭時歡快地看著追得氣喘吁吁且驚慌失措的工作人員,露出得意的微笑。很多學者舉出相機,留下了這一珍貴瞬間。我則最先追到臺階上面,有熱心的朋友也為我們三人留下了珍貴的合影。看著兩位年逾古稀卻又步履矯健的學者,作為晚輩的我們才體會到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真正內涵。

在研討會間歇,主辦方安排參觀大三巴、媽祖廟或其他勝跡,薄松年總是端著一個黑色的老式相機,拿著筆記本,像個渴求新知的大學生一樣,不停拍攝照片,記錄講解內容,保持著一個和其年齡不相稱的旺盛的求知欲。在博物館一同參觀展覽時也是如此。這種孜孜矻矻,不辭勞作搜集素材的精神,往往使后生如吾輩者汗顏。

澳門研討會之外,我們還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研討會中有過交集。2015年,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的“傳承與變革:宋元以來繪畫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其時考慮到薄松年已84歲高齡,出于安全原因,主辦方經慎重考量后并未直接邀請他赴會,而是打算邀約他賜文,會后郵寄文集給他。不曾想薄松年先生對研討會及同主題的展覽非常有興趣,執意親臨會場。主辦方很是感動,立即向他發出會議邀請。他不顧年邁,長途跋涉,并在會上宣讀了《古代美術中的羅漢形象》,還主持了一場研討會,引發與會代表的熱烈反響。

事實上,會議主辦方的擔心是多余的。在其后的數年間,我還和他一起參加過多次研討會,甚至直到其歸道山的前一年,還能看到他全神貫注開會、專心致志演講的身影。很顯然,在薄松年先生那里,年齡是被忽略的,衰老疾病似乎都和學術不沾邊,在他的人生信念里,永恒不變的是對學術的守望與執念,至老彌篤。

編輯:楊嵐

關鍵詞:松年 美術 薄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