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陶淵明家族珍貴手稿現身西泠紹興秋拍

2017年09月30日 16:11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中國道家哲學思想主張“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而紹興陶堰的陶氏一族則生動詮釋了這句話。陶淵明如此,他的后人陶岳亦然。唐朝末年,陶岳從贛地輾轉山陰,定居紹興陶堰,從此開啟了陶氏家族以文傳家的佳話。

本次將現身西泠印社(紹興)2017秋季拍賣會的“陶祖齡[明]、陶崇謙(1582~1629)陶崇文[明]、陶履中[明]等十二人 紹興府會稽縣陶氏家族詩札一批 ”,就是陶淵明后陶氏一族三代雅集文會時所留存下來的珍貴詩札史料。

于陶氏家族而言,這是一次可貴補遺。這批詩札不僅再現了明代紹興地區的文人書法,詩歌唱和,而且罕見地以家族的面貌來呈獻歷史上書香門第的文化傳承。因此,這批蘊歷史、藝術與文獻的詩札,其之珍貴不言而喻。

陶氏家族三代人的一次文化盛會

  2017西泠紹興秋拍 陶祖齡[明]、陶崇謙(1582~1629)陶崇文[明]、陶履中[明]等十二人 紹興府會稽縣陶氏家族詩札一批

“羅浮古仙種,羣卉遜高格。會有霜雪姿,粲英沁肌骨……笑傲梅花間,仙人來八百。”冬去春來,萬物復蘇。生命的張揚激發了詩人的雅興。在陶氏家族的新春雅集上,崇字輩的陶崇謙一氣呵成一首詠梅詩,引得眾人紛紛作詩應和。

陶崇謙的才華,名于少時。他自小跟隨晚明“公安”派與“泰州”學派的重要成員的陶望齡學習,考取了貢生,后官至運判。并且,陶崇謙與陳洪綬的老師張爾葆還是姻親關系。

作為江南望族,陶氏家族自明成化至崇禎,共傳承六代。此次雅集的與會族人,則以第四代陶祖齡為長,陶履中、陶允教等為次,陶崇謙、陶崇文等為幼。三代十二人等,在這次新春雅集上,以“自然風物”為歌詠主題,留下了大量優美詩作。

“春風葉葉正吹裾,春雨微微自剪蔬……知有花天陪丈室,愿持香飯一分余。”這首詩的落款為弟祖齡。

陶祖齡雖為十二人中最年長的族人,但從落款可以推斷,與之應和的人,應該有陶祖齡的兄長,也許是陶望齡、也許是陶輿齡,如今已不得而知了。但可以想見的是,當時雅集的與會族人,肯定不止這十二人。

雅集作為文化家族的詩性存在方式,意義重大。陶氏作為江南文化家族,其形成離不開一個長期的文化積累過程。除了科舉的外部推動,更有族人潛于學、游于藝的內在動力,使整個家族不斷“文”化、“詩”化、“雅”化。

陶氏家族雅儒甚眾,而且家族傳承有序,這也使得文化家族的文會得以頻繁舉行。這一家族“盛事”展現出一個風雅千年的江南望族的氣魄和風采。

一個風雅千年的江南望族

陶堰,是江南人才名鎮,會稽陶氏為一大望族,源出江西潯陽,自宋末、元末兩次離亂,輾轉來到浙江。始祖陶岳,是晉朝大將軍陶侃之孫靖節先生陶淵明長子儼的后裔。陶岳有子五人,耕讀傳家。

明成化元年(1465年),六世孫陶性高中舉人;弘治三年(1490年),陶懌考中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弘治八年(1495年),七世孫陶諧得中解元,次年會試又中進士,累官兵部尚書。從此,子繁孫衍,纓簪代出。

明嘉靖年間,在陶堰白塔洋畔,陶氏族人動工修建了陶氏最大的祠堂——陶大祠堂,并且設立了較為嚴謹的族規。

陶氏是越中的鼎盛大族,曾有這樣的記載:“陶家堰陶氏宗譜里,就是科第方面少了一名狀元,仕官方面少了一位宰相,其他是應有盡有了。”

此說法誠然不虛。據史料記載,明清兩代陶家堰孕育了進士43人,舉人112人,貢生83人。出過榜眼、探花、會元、解元,兵部、吏部、禮部三位尚書及巡撫、御撫、國子監祭酒等大臣,知府、知縣、通判、主簿、經歷、別駕、巡檢、典史遍及全國,還出過六位將軍。

如清末大學者陶福祥、陶邵學。陶福祥曾任廣州學海堂學長、廣雅書局總校。陶邵學是光緒進士,授內閣中書,返粵后主講肇慶星巖書院,與朱啟連交往深厚,1899年朱氏病逝,陶邵學撰《朱君家傳》、《朱君啟連傳》,并為其出版詩文集。

近代更是名賢踵繼,著名民主主義革命家陶成章、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著名書法家陶浚宣、美術大師陶元慶、實業家陶蔭軒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陶孟和科學院學部委員陶享咸等,都是名聞寰宇的越中人杰。當代的會稽陶氏中,中科院院士陶文銓、中美關系研究專家陶文釗也均在族譜之中。

而《會稽陶氏族譜》,目前就珍藏在紹興文理學院圖書館中。該族譜自明弘治十二年至清光緒十五年,前后經過五次編纂而成。

明清翰林共饗盛世齊聚山陰

望族文化是江南文脈發展的的重要動力。陶氏一族門望極高,因陶氏家族,陶堰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之鄉,名士之里。而這,只是紹興古城文化底蘊的一個縮影。

眾所周知,紹興的翰林文化極為深厚。據地方志記載,明清兩代,紹興府共考取文科進士1304名。

金秋十月,近兩百名“明清翰林學士”的信札手跡將“雅集”于歷史文化古城紹興。本次西泠印社(紹興)2017秋季拍賣會,“集草軒藏明清翰林學士書札專場”囊括了139個標的,數量之龐大在拍場實屬少見。

其中不乏出自明清之際翰林出身的達官顯貴之筆,如蔣廷錫、任蘭枝、吳垣、裘曰修、陳弘謀、朱珪、高晉等;亦有高中科舉的“三鼎甲”手跡,如梁國治、王以銜、石韞玉、陸增祥、張廷璐、沈初、顧圖河、徐干學、湯大紳、王文治等;更不缺傳承學問的文人才子的筆墨,如阮元、陳奕禧、沈德潛、趙懷玉、樊增祥、厲鶚等。

翰林,文翰之多若林也。翰林一詞的本義,即是指文翰薈萃的所在,而翰林作為官名,說明其充任者都是精通文墨之事的士人。翰林院作為翰林供職之所,也一向為明清兩朝皇帝視為“儲才”之地,凡是進翰林院任職的,都必須是科舉考試中的出類拔萃者。翰林學士在當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由科舉進入翰林,由翰林升至朝臣是科舉時代所有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和仕途軌跡,同樣也是“達則兼濟天下”的表現。本專場書札內容多為文人之間的詩詞題詠,從中可見明清時期翰林學士間的交游。


編輯:楊嵐

關鍵詞:陶淵明后人家族珍貴手稿 陶淵明家族珍貴手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