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王建:黃河岸邊的制塤人

2019年10月08日 10:18 | 作者:靳燕 |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分享到: 

王建簡介:

河南省武陟縣政協(xié)常委,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yè)委員會理事,河南省焦作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黃河泥塤代表性傳承人。

彩C2019-10-08zx801_P_1_521_624_1580_1259

塤,是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7000年的歷史,是我國特有的開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塤的起源與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chǎn)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yōu)槟7馒B獸叫聲而制作的發(fā)聲器,用以誘捕獵物。后來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并逐漸增加音孔,發(fā)展成了可以吹奏曲調(diào)的旋律樂器。

黃河泥細膩、光鮮、柔滑、富黏性,有極強的可塑性。王建把從黃河岸邊采集來的黃河泥像揉面一樣搓揉,然后取拳頭般大的泥團用雙手揉捏造型,形成筆筒狀后再封口抹光,接著打孔、試吹、調(diào)音,晾干打磨光亮即可吹奏。

一枚精巧的黃河泥塤便由此誕生。

少時識塤

1985年,小鎮(zhèn)的電影院里,一位十幾歲的少年正瞪大眼睛注視著電影幕布。令他心馳神往的不是影片的劇情,而是片中的插曲,每當那深沉、懷古的音樂響起時,少年便莫名地興奮起來。

他一邊攥著手里的電影票,一邊默記著旋律……這是他從未聽過的音色,又好像是已經(jīng)聽了一輩子的聲音。那種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覺周而復始、綿延不絕。

這部電影叫《神醫(yī)扁鵲》,這位少年叫王建,電影配樂中的樂器叫塤。

王建出生在河南省武陟縣小董鄉(xiāng)崗頭村,父親是個小學校長,善于吹笛,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愛上了吹笛子。憑借父親傳授的吹笛技藝,1992年考入了沈陽空軍某部歌舞團,并在那里結(jié)識了著名的笛子大師魏顯忠。

“有一天,我到部隊附近的樂器店里轉(zhuǎn)悠,那是沈陽音樂學院旁邊唯一一家有塤賣的店。那塤擺在高而僻的角落,我一眼見到塤就感到格外的親切,《神醫(yī)扁鵲》中的旋律瞬間在腦海中響起。”回想起來,每個細節(jié)王建都記憶猶新。“再一看價格,好幾百塊”,王建說,當時自己在部隊的津貼一個月僅有20多元,“這枚塤的價格對我來說就是天文數(shù)字”。

多少年過去了,王建依然清晰地記得那是一枚6孔塤,梨形的。

沒有錢,買不起塤,王建就想方設法自己做塤。他仔細研究了樂器店里塤的造型,記錄下打孔的位置和整體布局……

“我曾想過用酒瓶或者輸液瓶改制成一枚塤,還打過部隊水壺的主意。”對于這些天馬行空的做法,王建此時想起仍忍俊不禁。“后來,我想到自己小時候,在黃河岸邊和小伙伴們一起做泥哨、做泥響蛋、摔泥砂鍋兒的時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王建在部隊附近的工地上找了一些黏土,開始捏著做,“為了燒制泥塤,我專門申請到炊事班,因為那有爐火。”

“當時還是劈柴燒火。當我把泥塤放到火里的時候,直接就炸裂了,因為溫度過高、火太急,心疼得不得了。”王建說,之后不斷嘗試、總結(jié)經(jīng)驗,因為對燒制溫度還不了解,燒裂了很多塤,終于在1993年3月成功燒制出了第一枚塤。“這枚塤一半是黑色,一半是紅色,雖然很不好看,還只能吹出嗚嗚的聲響,這也把我高興壞了。”

后來,王建在部隊中做出了相對成熟的8孔塤,采用順指法,音域是低音5到中音6。

制塤以情

2004年,復員后的王建創(chuàng)立了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熱愛的音樂事業(yè)中。那時候,知道塤的人并不多,愿意學吹的人就更少了。所以王建的工作室主要是以教竹笛、葫蘆絲和一些普通流行的樂器為主。這時的他一邊教學,一邊勤學苦練,對竹笛、口笛、簫、塤、篪、葫蘆絲、巴烏等吹奏樂器樣樣涉獵,以至樣樣精通。

但記憶中的塤音仍讓他念念不忘,魂牽夢縈。

“我家離黃河很近,騎摩托車十幾分鐘就能到黃河邊上,用黃河岸邊的泥土作為原料制塤再方便不過了。”王建說,日常工作賺來的收入和業(yè)余時間,都被他用來研制塤、琢磨塤了。

這種“玩泥巴”的行為最初并不被理解,還被認為是不務正業(yè)。王建的愛人王玲說,“剛開始我也不懂老王為什么會如此癡迷,直到聽到老王用泥塤吹奏出來的音樂后,心情瞬間變好,塤音真的讓人著迷。”

“老王去黃河邊取來膠泥,膠泥是無聲的,但是經(jīng)過老王制作,它變成有聲的了,變成能吹出美妙音樂的黃河泥塤。”王玲說,每一枚塤都是經(jīng)過幾十道工序,由老王純手工捏造的,可以說,每一枚塤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我覺得老王是在做一件好事,一件有意義的事。”

得到了妻子的支持,王建更有干勁了。“想要美觀,還可以刻字、涂漆、上色。”王建說,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賦予泥塤新的生命。為此,王建不斷研究泥塤大小和塤壁厚度的微弱差別對聲音產(chǎn)生的影響,力求所制的每一枚塤都能吹奏出最優(yōu)美動聽的音調(diào)。在保證音色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性地在泥塤上雕刻出字畫、民俗、圖騰等豐富的內(nèi)容,使樸拙的泥塤變得光彩明亮,精美絕倫。

有別于目前主流的制塤方法,王建依然保持著純手工捏制的黃河泥塤。雖然這種制作工藝耗時、耗力,且個體差異相對較大,不利于大量生產(chǎn)與銷售,但王建依然堅持著這種傳統(tǒng)的工藝,用手指與身體去感知,親手拿捏、從不馬虎。

采泥、練泥、摔泥、醒泥、捏制、調(diào)音……每枚塤的問世需要四五十道工序。“這么復雜!”面對記者的感嘆,王建卻淡然一笑,“因為我喜歡它,所以也不覺得復雜,每次都是新的嘗試,非常有趣。”

王玲還會為每一枚塤起名字:根據(jù)每個塤的造型,“踏沙美人”“小樓昨夜”“寒江獨釣”“別樣江山”……這些名字憑感覺就出來了。

賦塤以生

蜿蜒的黃河貫穿中原大地,流淌的黃泥砂水,孕育出拙厚的文明。

在中原大地的身懷里,曾經(jīng)出土過很多陶塤,陶塤之“陶”,即來自普通的黏土,這是制塤的上佳材料。

武陟縣位于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與鄭州隔河相望,自古以來為治黃重地,黃河文化積淀厚重。

2013年5月,中國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武陟縣“中國黃河文化之鄉(xiāng)”美譽,同時成立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這其中,黃河泥塤作為傳播黃河文化的新載體之一扮演著重要角色。2016年6月,武涉縣黃河泥塤制作技藝入選焦作市級非遺名錄。

取自黃河灘地的黏土,加入水的滋潤,再經(jīng)由王建的一雙大手,和面般地揉捏、輕撫撥弄,被塑造成豐富多彩的形狀。看似簡單的手法,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平靜的心緒。

“黃河水滋養(yǎng)的黃河泥品質(zhì)細膩、柔滑、雜質(zhì)少、可塑性強而又不過于軟塌。”王建說,用黃河泥做出來的塤造型各異、音域?qū)拸V、古樸淡雅而手感溫潤,散發(fā)著黃河泥土獨特的氣息。

黃河泥塤坊應運而生。

塤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器物而已,但在王建眼里,它身上同樣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我用黃河水、黃河泥制作黃河泥塤,用黃河泥塤吹奏黃河音樂,用黃河音樂傳播黃河文化。”王建將這句話掛在自己的工作室,更銘刻到靈魂深處。

王建靈巧的雙手賦予了黃河泥塤靈動的生命,他的泥塤穿越千年時光煥發(fā)出熠熠光彩,以小見大地彰顯出黃河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

2013年8月,德國著名木笛演奏家維利格一行前來參觀考察,他們對王建的黃河泥塤贊不絕口,還專門招了一批德國客人來參觀了黃河泥塤工作室。雖然語言不通、文化底蘊迥異,但每介紹一種黃河泥塤,王建便會用其吹奏一段音樂。人們吃驚于一個以土為之的樂器,竟有如此豐富動人的表現(xiàn)力,紛紛豎起大拇指,并拜師學藝,邀請王建到德國教學。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王建至今還記得德國造訪者說的這句話。

2018年7月,澳大利亞布里斯本華夏中樂團誠邀王建赴澳參加“澳中文化交流周”活動。來自黃河文化之鄉(xiāng)的王建和他的泥塤走出了國門,再一次走向了世界舞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聽到并愛上王建的黃河泥塤。

在常年與自然物質(zhì)打交道和技藝磨煉中,王建早已經(jīng)將物質(zhì)原料和自己的身體血液融合在一起。作為中國黃河文化特邀研究員,王建充分利用自己的“新”,為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注入了新活力,發(fā)揮出民間藝術精英人士在堅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和力量。

傳塤以心

2016年10月,鄭州師范學院舉辦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進校園活動,選定黃河泥塤作為學生高雅藝術選修課,王建被聘為客座教授,每周授課一次,受到廣大師生熱烈歡迎。

王建格外重視這項活動,他說:“對于傳統(tǒng)藝術,我們要做到保護、發(fā)揚和傳承,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傳承。能讓廣大青年學生走近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黃河泥塤的美并去愛上它,并通過小小泥塤去傳播黃河文化,我們就有了傳承人,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就能夠永葆青春。”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們深深為黃河泥塤獨特的魅力所折服,自發(fā)成立了擁有80余人的黃河泥塤樂團,在高校中傳播黃河泥塤文化,迅速掀起了一股高校“泥塤熱”。

通過此次授課,王建深深地感覺到黃河泥塤的發(fā)揚推廣不僅要向上、向高層次延伸,更應該俯下身來,將這項高雅傳統(tǒng)藝術推廣到廣大群眾、青少年學生中去,“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目標應該是讓更多的普通百姓接觸、了解傳統(tǒng)藝術并樂在其中,曲高和寡必定會使傳統(tǒng)藝術在注重效率的當代社會中失掉活力。”

隨后,王建開展了黃河泥塤文化進校園活動試點,讓小學生從小認識、熱愛黃河泥塤,動手學做、學吹黃河泥塤,接受黃河文化熏陶。

“對于孩子們來說,塤的吹奏是有很大難度的。尤其是在剛啟蒙的時候,吹響塤是第一步,如果沒有掌握合理的方法,不但吹不響塤,而且很快就會頭暈眼花。”王建說,首先要教孩子們腹式呼吸法,引導他們用筆套進行試練,先吹響筆套再吹響塤,幾節(jié)課的努力之后,孩子們開始能漸漸吹響塤了,“聽到古老而又神秘的音符從自己的口中吹出,他們別提有多開心了。”孩子們的開心,王建感同身受。

王建告訴記者,不少塤友自發(fā)成立了黃河泥塤樂團,大家來自各行各業(yè),因為對塤音的癡迷而聚在一起,共擔起傳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

往事越千年,塤音傳千古。“從藝之路從來都是艱辛的,塤是我們民族土地上的東西,它身上帶著我們的根,是不能輕易舍棄的。”從電影《神醫(yī)扁鵲》開始,王建與塤已經(jīng)結(jié)緣了30多年,王建常感嘆塤給他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厚重的黃河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更希望把黃河泥塤這一凝結(jié)著黃河文化精髓的古老技藝保護好、傳承好,不斷發(fā)揚光大,讓黃河泥塤這朵美麗的黃河浪花光耀世界。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黃河 王建 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