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理論文件>理論頭條理論頭條

統一戰線法寶功能實現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新定位新使命

———人民政協70年歷史進程

2019年08月05日 15:57 | 作者:史蘇 蔣銳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統一戰線法寶功能實現的重要

組織形式和新定位新使命

———人民政協70年歷史進程

(文/史蘇、蔣銳

摘 要:人民政協是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的偉大創造。人民政協的產生、創新發展與長期存在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現實的必要性,思想政治基礎和實踐基礎源于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統一戰線策略和實踐經驗教訓總結,理論基礎是從毛澤東開創到習近平等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政協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新時代人民政協被賦予新定位新使命,對于推進國家民主政治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2019年是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與共和國成長,人民政協歷經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走過70年的光輝歷程。 70年來,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創新發展和實踐探索,人民政協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發展,成為中國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提出“統一戰線”法寶80周年、人民政協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本文旨在以統一戰線的話語體系,從歷史與現實的思考、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繼承與創新的演進,總結回顧人民政協伴隨著共和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走過的70年光輝歷程和發展規律,審視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定位新使命,推進人民政協發揮統戰法寶功能優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智慧和力量。

一、 人民政協歷史進路

人民政協與新中國相伴而行的70年,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進的70年。從歷史縱深上看,人民政協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偉大革命斗爭中,從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工農民主聯合戰線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轉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再到新時期、新時代實行愛國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的成功實踐。從歷史方位上看,人民政協是我們黨在決定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走向何處的緊要關頭,團結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界愛國人士共同推翻國民黨反動獨裁統治,探索國家道路和政治體制做出的偉大歷史性抉擇,是中國民主政治制度根植于中國國情的偉大創造。

(一)人民政協緣起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嘗試獨立領導革命和聯合革命的各種可能性,建立統一戰線聯合開展武裝斗爭,不斷總結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調整政治路線和斗爭策略,尋找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統一戰線歷史上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兩次失敗和舊政協會議的流產。

1.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1922年,黨的“二大”第一次提出聯合一切革命派和資產階級民主派,建立民主聯合統一戰線的主張。1923年,黨的“三大”通過建立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后,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一時期的國共合作,實際上由我們黨設想的兩個黨派之間的“黨外合作”變為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黨內合作”。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在同資產階級爭取領導權的種種復雜問題面前,由于缺乏對建立人民政權和武裝斗爭重要性的正確認識,沒能在合作中真正地保持黨的獨立性,更沒能掌握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持續 3年的大革命以失敗而告終。1927年,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總結革命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提出實行“下層群眾的統一戰線”的策略,工農民主的民族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壯大,革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但共產黨內出現嚴重的“左”傾錯誤,在統一戰線政策和領導權上的失誤,導致中國革命再次遭受重創,紅軍被迫進行長征。深刻的教訓,為后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我們黨調整統一戰線策略提供了鏡鑒。

2. 第二次國共合作。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召開,我們黨深刻汲取以往革命失敗的教訓,進一步確立了團結各民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策略。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加快了國共合作抗戰的進程。1937年,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洛川會議”上,毛澤東準確分析當時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發表 《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得到各黨派團體支持擁護,推動并形成了以抗日為共同目標的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革命力量不斷壯大,在全國形成了兩個戰場共同抗戰的局面,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統一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

3. 舊政協會議。抗日戰爭勝利后,共產黨從全國人民的愿望出發,提出建立“獨立、自主、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的主張,而國民黨統治集團企圖持一黨專制統治。同時,一些民主人士幻想在國民黨的獨裁專制和共產黨的人民民主專政之外

尋找“代表平民公意”的中間路線,即 “第三條道路”。在面臨兩個陣營斗爭、兩種命運和“第三條道路”抉擇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艱苦的斗爭和團結工作,堅持“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與國民黨達成召開政協會議的協議。1946年1月10日,由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代表38人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以共產黨為代表的革命力量與以國民黨及其附庸為代表的反對勢力和民盟中間勢力三股政治勢力,在會議中經過激烈斗爭形成民主團結、和平建國等決議,但蔣介石公然撕毀決議,一手包辦召開“國民大會”之后,長達十年之久的第二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舊政協會議達成的成果最終流產,本應成為國共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政協會議成為 “舊政協會議”。

(二)人民政協建立的思想政治基礎和實踐借鑒追溯人民政協誕生和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淵源,可以從我們黨的統一戰線史上探尋其理論基礎和思想政治基礎,以及具有可借鑒的歷史實踐經驗。

1. “統一戰線”法寶思想。1939年10月,毛澤東針對我們黨所處的復雜環境和面臨的艱巨任務,認真總結18年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和規律,提出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的思想,辯證地闡述了統一戰線應該是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應該是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因此,黨的建設與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都 “密切地聯系著”,這也成為之后我們黨制定政治路線和統一戰線策略,成立人民政協繼續發揮統一戰線團結凝聚、協商民主功能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源頭。

2. “三三制”政權。1940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抗日根據地的權力問題》的批示中第一次提出,在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政權建設的思想原則。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準在陜甘寧邊區實施“三三制”政權,即在政權建設中,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間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們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三三制”民主政權初現協商民主的理念,是我黨統一戰線政策運用的成功典范,為后來建立人民政協和新中國政權探索并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3. “五一口號”發布。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后,國內反內戰運動達到高潮,我們黨及時調整統一戰線策略,深入開展反內戰斗爭,發動“第二戰場”,積極爭取受國民黨打壓迫害的民主黨派和進步民主人士做出明智選擇,放棄“第三條道路”,站到人民的陣容中來,自覺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得以更加鞏固和壯大,推動了解放戰爭的迅速勝利,籌建新中國的政治條件和時機逐漸成熟。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以上各方的積極響應和一致贊同,大批愛國民主人士在共產黨組織下紛紛北上輾轉到達解放區,最終集結在北平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五一口號”為人民政協的誕生奠定了堅實政治基礎。

(三)人民政協與新中國成立

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協籌備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指出新政協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同年9月21日至30日,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中共黨員(約 44% )、工農代表與無黨派民主人士(約26% )、民主黨派(約30% )參加會議。與會代表的構成和產生過程以及會議的召開,既體現了共產黨的領導,又體現了我們黨同黨外人士團結合作初心,也是我們黨堅持和鞏固、擴大愛國統一戰線,更是后來我國國體、政體建設指導思想的重要體現。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的會議之所以稱為政治協商會議,是因為三年以前我們曾和蔣介石國民黨一道開過一次政治協商會議。”并且“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是人民政協成立的思想基礎。縱觀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立的歷程,從歷史邏輯上看,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人民艱難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發揮統一戰線法寶作用引領人民實現大團結大聯合的必然結果,這種必然結果只有在由中國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組成的代表全中國人民切身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從歷史方位上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取得最終決定性勝利的時刻,建立無產階級民主政權才正當其時,只有在中國并且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把不同黨派、人民團體和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中的革命分子團結凝聚起來。統一戰線的成功實踐為建立和發展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 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形式

人民政協隨著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形勢和社會階層變化以及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其性質地位、職能作用也隨著統一戰線事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體現在憲法、政協章程、黨的文件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人民政協的思想理論體系中,為新時期人民政協探索和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發揮統一戰線的法寶功能提供了組織和制度保障。

(一)完成職能轉變后基本定位

1954年6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人民政協結束了履行5年的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責,于12月召開二屆一次會議,通過了第一部政協章程,做出了人民政協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的性質定位。周恩來在大會上作的《政治報告》中,重申了毛澤東《關于政協的性質和任務》中提出的人民政協五大任務,為人民政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定了位,為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定了向。“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人民政協恢復工作,于1978 年2月召開五屆一次會議。鄧小平在1979年6月15日召開的五屆二次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國的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 人民政協也隨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二)性質作用不斷演進

1. 憲法定位。人民政協的性質作用等內容從寫入憲法到幾次重要的修改,都與黨在不同時期的形勢任務和統一戰線的構成與形勢變化密切相關。1982年的第一部憲法規定,人民政協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1993年,憲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標志著這種“組織形式”制度化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被確立并將長期堅持下來。2004 年和2018年憲法修正案在統一戰線的性質中分別增加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表明人民政協需要團結凝聚的范圍隨著統一戰線性質的變化不斷擴大,憲法提供了法律保障。

2. 章程規定。政協章程是人民政協制定的調整內部關系問題的內部管理規則,是人民政協履行職能、加強自身建設的根本遵循。自1954年第一部政協章程誕生至2004年的多次修改,體現了政協性質作用的演進和人民政協的發展歷程。1982年,五屆五次會議對章程做出重大修改,規定人民政協是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和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與1993年的憲法修正案相銜接,1994年的第三次修改章程,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2004年,十屆二次會議第五次修改章程對“政協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進一步明確。

3. 文件規范。進入新時期,從中共中央出臺的關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多個文件可以看出,人民政協的性質地位不斷鞏固,職能作用不斷強化。1989年提出“人民政協是我國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也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1995 年首次提出,2005年進一步明確:人民政協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2006年,明確政協協商民主與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是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和政治制度,同時,人民政協的職能得到全面規范。從憲法和黨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文件,到憲法和政協章程的歷次修改梳理發現,人民政協的發展以及性質作用和地位的演進,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繼承與創新邏輯上的一脈相承,是政協長期存在和政協事業不斷創新發展的生命線。

(三)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形式

中國統一戰線作為一致性與多樣性的統一體,其內部和外部的許多事情需要協商一致,許多工作需要協作開展,許多關系需要協調和諧,特別是許多矛盾需要化解,這就是統一戰線工作的職能所在。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是以共同的奮斗目標和共同的政治基礎為前提的,實現共同的奮斗目標,達成共同的思想政治共識,需要一定的組織形式開展工作來實現,我們黨與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愛國民主人士共同創立的人民政協,就是這樣一種組織形式。

1. 毛澤東的開創性貢獻。在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開幕大會上,毛澤東指出,“現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之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堅持認為:“政協是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統一戰線組織,是黨派性的。”在毛澤東看來,當時社會主義改造問題等國家各方面的關系都要協商,把各方面的積極力量盡可能團結、吸納到新的國家體制內,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和作用,離不開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和政策咨詢。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決定了其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2. 周恩來的歷史性貢獻。周恩來關于民主政權的思想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和人民政協長期存在和發展的理論基石。指出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完全不同于舊民主的會議制度……是各革命階級的聯盟。我們的這個特點,就是表現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形式。”我們是人民民主國家,需要有與黨外人士合作的統一戰線,人民政協正是這樣的統一戰線組織。進一步闡明了政協繼續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存在和發揮作用的現實必要性。

3. 鄧小平的重大貢獻。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針對國內階級狀況和統一戰線構成的變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統戰觀和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科學系統地回答了關于新時期人民政協的職能任務、方針政策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推動了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在政協五屆三次會議開幕大會上,鄧小平指出:“我國革命的愛國的統一戰線具有空前的廣泛性……使我國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實踐中,做出積極貢獻。”也因此,人民政協就國家大政方針政策進行民主協商,對有關重大問題進行民主監督,是“發揮對憲法和法律實施的監督作用”的具體體現。

4. 江澤民、胡錦濤的豐富完善。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適應我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各利益群體和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愿望和訴求日益強烈,民主政治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設越來越顯得重要的局面。1999 年,江澤民把人民政協工作“團結和民主”的主題提升為人民政協的主題,突出強調了人民政協作為協商的民主形式“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2006年,胡錦濤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著重強調了正確處理好統一戰線“五大關系”,指出鞏固和實現中國社會主義政黨關系長期和諧發展的“關鍵在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離不開人民政協這一中國特色政治組織和民主形式,強調人民政協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具體實現形式,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政治智慧。

歸納梳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人民政協性質和功能作用定位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人民政協既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又是民主政治制度安排的具體實現形式,將長期存在和發展;人民政協所具有的團結聯誼、凝聚共識、協調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統戰功能,順應時代主題和黨的中心目標任務不斷發展變化。

三、 人民政協新時代的新定位新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的、文化的全局性、戰略性高度,對人民政協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特別是闡明新時代人民政協所處的新方位和肩負的新使命,提升了我們黨關于人民政協理論的新高度。

(一)人民政協新定位

習近平指出:“人民政協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于近代以后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斗爭,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輝實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人民政協職責使命所在。充分表明,這一新型政治制度是從中國當代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傳承和創造,是對世界政黨政治的重大貢獻。

1. 性質新定位。習近平對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組織,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的性質新定位,在2018年3月15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通過章程修正案中進一步完善:人民政協“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黨的十九大做出“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的重要判斷,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分的制度自信。

2. 作用新定位。從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人民政協是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有關文件多次明確人民政協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中的作用,到十八屆六中全會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人民政協依章程進行民主監督”寫進黨內法規《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習近平指出:“要發揮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行職能的全過程。”是對人民政協既是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也是專門協商機構的獨特作用的全新定位。

3. 功能新定位。習近平指出,“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努力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更大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政協要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職全過程,“著力增進共識、促進團結”是對新時代人民政協發揮統一戰線凝聚共識、增進團結功能的新定位,也是對人民政協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

4. 政治新定位。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新特點,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的偉大政治創造,并將這個新定位寫進了2018年3月修訂的政協章程。還強調“人民政協就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 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提高了人民政協在國家制度體系中的政治定位,具有獨特優勢和強大生命力,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充沛底氣。

(二)人民政協新使命

人民政協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走過70年不平凡歷程。在新時代接續奮斗的新征程中,要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高舉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偉大旗幟,推動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法寶功能優勢,切實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新使命,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凝聚更強大力量。

1.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引導參加政協的各單位共同落實黨中央對人民政協的領導和對政協工作的要求,把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轉化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和實踐行動,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2. 切實強化思想理論武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持續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引導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軸,進一步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礎,風雨如磐不動搖。

3. 緊扣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履行使命。聚焦“五位一體”“四個全面”以及打贏“三大攻堅戰”等重大任務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關鍵問題,牢牢抓住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具體問題,認真履職盡責,建立協商議政質量體系,提高議政監督、建言資政質量和水平,實現人民政協履職工作高質量發展、全方位推進。

4. 強化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建立完善雙向發力的制度機制。針對政協界別眾多、階層多樣、訴求多元的特點,發揮政治優勢,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更加注重互動性協商,寓建言、資政、監督于協商之中,使協商議政的過程成為思想引領、釋疑增信的過程,成為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過程,更加廣泛有效地集眾智、聚共識。

5. 著力抓好兩支隊伍建設。適應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全面增強工作本領。發揮委員主體作用,落實委員履職工作規則,建立委員履職檔案,引導委員自覺擔負起人民政協制度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的政治責任。扎實推進政協委員和機關干部隊伍建設,為人民政協履職提供優質服務和有力保障。

四、 結語

人民政協70年光輝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立足于中國社會并適合于中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對中華天下為公、和而不同、“大一統”政治文化傳統的接續和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立足于發揮統一戰線法寶功能,履行使命,提高服務穩定和改革發展的效能;必須牢牢堅持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協調處理好統一戰線“五大關系”,尋求最大公約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集智慧和力量;必須牢牢樹立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揮人民政協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人民政協 統一戰線 年 定位 民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