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通識教育有助于改變人才培養"格式化"

2018年06月11日 20:37 | 作者:繆迅 | 來源:東方網
分享到: 

近日,筆者所在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按照"多語能力與文化溝通""多元文明與國際視野""人文歷史與身心發展""中華文化與文化傳承""科技發展與科學素養"和"哲學思辨與創新精神"等多個板塊,推出了近百門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培養“多語種+高端外語人才”的上外,將通識教育的目標定位在使學生有更寬的知識背景、更強的自學能力和更大的發展潛力,著力培養學生加深對歷史、社會、世界的認識理解,以及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能力。

當今社會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兩個看似方向相反的深刻影響,一方面,大學的學科分裂和大學生的專業方向越來越細化;另一方面,國家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則要求必須傳授給大學生盡可能廣博的知識。因此,對大學生實施通識教育,無疑已經成為并將繼續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現代大學的文化本質表明,大學教育不能限于對某些具體的、給定的知識和技能的傳遞,而是通過文化教化和文化啟蒙,對人的能力、素質、精神境界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在現代社會,大學是每一現代主體“進入社會”并能有所作為、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最優化、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可以說從一開始就賦予了人文教育和文化啟蒙以核心的地位。

筆者認為,無論是教學研究型大學、或是研究教學型大學、或是研究型大學,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大學教育與教學,都應激勵本校的學生或抱定學術宗旨“咬定青山不放松”,或鉆研并精通于一門乃至數門專門學科知識與技能;而無論是專注于學術或有意于成為應用型人才,有一點是任何一位大學生都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那就是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主學習,并能終生“砥礪德行”、“敬愛師友”。

因此,當下旨在加強人文教育在大學整個教育體系中權重的通識教育,對于大學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國際視野、實踐能力和人文情懷的人才而言,無疑將占據核心的地位。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格高志遠,學貫中外”的新校訓;才有了現代大學的學統在走向國際化和舉國上下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背景下的傳承與不間斷的發揚與光大。

從根本上說,大學文化本質的真正回歸,既不應該是對應用學科、管理學科、工程技術學科以及各種應用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簡單貶低或削弱,也不是在現有大學的知識傳授體系原封不動的基礎上,再添加某些所謂的“通識教育課程”,而應當使人文教育和文化啟蒙滲透到高等教育的所有專業、所有課程和所有學生成長、成才的環節中,建構起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圍。

當今的學生,似乎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被“格式化”了,無怪乎很多學生都缺乏多元化、多樣性的創新素質與敢于質疑、善于作多向思維的能力。有鑒于此,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在教學和整個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克服和有效地避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格式化”。有些大學生專業學習成績雖然優秀但缺少見解、創新乏力、只會人云亦云,那就不是我們的社會最期待的和刻意要培養的優秀人才。

當今中國,最迫切需要的是大批適應和支撐社會發展與創新、引領社會發展與創新的創新型人才,而不是為數不少的大學經年累月地、辛辛苦苦地以職業訓練“批處理”方式培養出的“格式化”畢業生。雖然社會對經職業訓練出來的“螺絲釘”人才,也有著很大的需求;但他們往往只能是現有就業崗位的消費者,而很難成為就業崗位的創造者和富有創新活力與潛質的高端人才。

大學如何培養出更多更好的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社會發展所急需的創新型人才?這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和艱苦探索的一大命題。也許,短期內難以達到人才培養的“理想境界”,短期內也不大可能大面積地獲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成功。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斷地探索,持之以恒地踐行之。

筆者以為,在當前和今后的一個階段,大學應努力打破文、史、哲、國、經、法等人文社科學科之間的壁壘,把提升大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列入各自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大學生無論專修文理工醫農類的哪一個專業,都不妨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修完一定數量的哲學、地理、歷史、藝術欣賞等人文社科類課程,獲得通識教育學分后才能畢業。這種學科交叉、知識交叉的通識教育,對培養人才的創新思維與創新品格,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大學 創新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