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要聞 要聞

524名中國醫生論文造假:醫生為何容易“感染”學術不端

2017年04月24日 09:27 | 作者:王楊 | 來源:今日話題
分享到: 

[摘要]107篇中國學術論文造假,被國際期刊撤稿的消息引發沸沸揚揚的討論。有媒體整理了所有的問題學術論文作者名單,發現共涉及524名醫生,他們中有不少都在知名的三甲大醫院工作。中國醫生怎么就成為了論文造假的高危人群呢?這和他們職業評價體系的獨特性有關。

要點速讀:

   為什么醫生群體是論文造假的重災區?因為想要職稱,就得有論文,想要收入,就得有職稱。      真正應該改變的是職稱與薪酬鉤掛的體系,名利不可對等,論文只是“背鍋”的而已。

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荒唐程度上,醫學論文早就成造假的重災區

這次的論文造假主要是在同行評審上做手腳,具體可見昨日的話題《》。107篇、524名醫生,足見規模。而事實上,之前的歷次國際期刊學術造假事件,醫學論文都是重災區。

醫學論文造假,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問題,在荒唐程度上也數一數二。舉一個典型的案例。去年,一篇關于前列腺癌研究的學術論文曾經在醫生們的朋友圈廣為傳播。是研究出了一個令人激動的醫學成果嗎?還真是,不過是打引號的。這篇論文中,出現了超過50名的女性前列腺癌患者。等等,女性有前列腺嗎?在正規的醫學教科書中并沒有女性前列腺的說法。那會不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呢?女性確實在尿道附近有類似男性前列腺的一些腺體組織。那么,就算女性這些組織叫前列腺,發生癌變的機會又有多大呢?根據北京科技報的報道《調查醫生晉升制度背后的論文利益鏈》,是十億分之一。一名女性要中招已經比中彩票還難了。在一家醫院,兩年時間就能找到51個女性患者?個中荒唐,可見一斑。有論者笑稱,下次在宮頸癌的論文里,就要看到男性的身影了。

爭議論文里出現了51例女性前列腺癌患者,比男性還要多

一言以蔽之,想要職稱就要論文

為什么醫生是論文造假的重災區?因為想要職稱,就得有論文。醫生這個群體太有特殊性。2015年,醫學行業媒體丁香園曾經做過一組調查,參與群體主要是三甲醫院的醫生。調查結果顯示論文是中級以上醫生職稱晉升的硬要求,并且越是高級的職稱要求就越苛刻。然而,一個悖論是, 超過三分之一的醫生認為發表論文對提高醫術不重要。

做手術的有那么多時間來寫論文嗎?沒有。中國網事的調查報道中,湖南省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的袁醫生為評副主任醫師發論文苦惱,他告訴記者,現在平均每天要做2到3臺手術,忙的時候要做4臺手術,一天站六七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沒有精力再搞科研,更別說要在醫學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而這也是許多醫生的常態。丁香園的調研中,36.51%的醫生表示,他們勉強完成要求,而高達25.88%的醫生表示無法按時完成。論文讓他們找不到北,壓力巨大。最后,三成以上的醫生表示自己有造假行為,而接近四成的醫生表示自己沒有造假行為,但是迫于壓力可能會有。丁香園這篇稿件的題目頗為傳神地總結了困境——《以論文評職稱:殘酷的現實 逼良為娼的結局》。

丁香園的調查里,許多醫生迫于壓力可能選擇造假(圖表來自:丁香園)

然而,不拿論文當指標,對很多醫生而言也并不是什么好事,更害怕考核標準太軟

醫生困于論文這件事早已引發很多討論,而一些省份也開始試點,在基層醫生中,論文和職稱晉升相脫鉤。這確實是好事情。可是問題是,對于許多人來說,論文數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標準,而一旦這個硬標準脫鉤,那么,考核就變成了軟指標,可能讓許多醫生很彷徨。例如,天津市泰達醫院的李青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所表達的擔憂,“如果取消了論文標準,那臨床能力標準如何操作?用什么量化?好與不好誰說了算?如何去把關?”

這頗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后者常常被吐槽,可是平民子弟們還是更加信服于后者,因為它相對公平。

熱播劇《外科風云》中對醫生疲于寫論文現象的描述

論文只是“背鍋”的而已,真正應該改變的是職稱與薪酬鉤掛的體系,名利不可對等

當論文成為眾矢之的的時候,容易掩蓋一切矛盾。而最怕的是矯枉過正。科研與論文其實很重要。例如,中國醫學論壇報一篇名為《不做研究,如何提高整體臨床醫療水平?》的文章所說,真正的臨床大師眼里處處是研究機會。即便是總結哪種治療方式對患者有益,也需要研究。做了一輩子的事情不見得就對,這種靠經驗的臨床有很多對,但也有很多是錯的,一旦錯了,后果更可怕!

真正的問題是,名(職稱)與利(收入)是需要分開來看的。倘若名利一直綁定在一起,那么不考察論文數量了,論文不造假了,可是沒準會出現臨床能力標準考試混亂,造假乃至于腐敗的問題。換而言之,不過由論文至上變為了“XX至上”。那個時候,醫生又疲于做別的事情,很多有心于科研的醫生最后又忙于滿足新的評估要求,而沒有了安安靜靜做科研的時間。

解決方法何在?前述中國醫學論壇報的稿件里,有一句話是出路,“如果一些醫生甘愿一輩子做臨床,認真執行臨床路徑,學習指南,不做研究也可以,但需要徹底為這些醫生修改職稱評價體系,他們無需去爭取教授和副教授職稱,完全與美國接軌,做主治醫師即可,待遇可按工作量來考核而與職稱脫鉤。”事實上,在美國,私人執業的醫生掙得最多,一般醫院的醫生次之,教學醫院的醫生收入最少。醫院醫生的薪酬考評體系應該是以具體的專業能力和工作情況作為標準,而不是以職稱論。否則也太不公平。一些在一線累死累活的醫生因為沒有辦法提高自己的職稱而收入低下,另有一些高職稱而低能力的醫生,缺乏接診能力,論文是抄出來的,自然也沒有什么實驗能力,什么都不行,收入卻比很多人高。當然,脫鉤只是第一步,如前述李青醫生的文章,多方位市場化的薪酬體制是成熟社會的標志。

薪酬應該與執業的工作表現掛鉤

而職稱與薪酬脫鉤,職稱只與科研掛鉤,對普通的病患也是好事情。在唯職稱論之下,一些病人只從職稱來判斷醫生的能力,很可能迷信專家教授的頭銜,而放棄選擇真正有實際執業水準的醫生。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醫生論文造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