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明代晚期青花小碗底部的毛吞大海圖

2016年05月27日 11:29 | 作者:李熊熊 | 來源:收藏快報
分享到: 

明代晚期青花小碗、小杯內底中,有一種很常見,但頗為奇特的紋樣圖案:它的主體是一圈浪花,浪峰一律向內,浪花圍繞的中央有一個小圓點。別看畫面簡單,其實它是表現佛教哲理的一幅瓷畫,名稱應為“毛吞大海圖”。


6597610726377557166


“毛吞大海,芥納須彌”是佛教常用的兩個比喻,許多佛經都用到過,而最著名的出處是《維摩詰所說經》。

在《維摩詰所說經》第六卷“不思議品”中,維摩詰曾說法道(大意):諸佛、菩薩有一種解脫的法門,叫“不可思議”。若一位菩薩掌握了“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那么他將高大的須彌山放入一粒芥子之中,并不需將山縮減,也不需將芥子擴增。須彌山依然如故,山上的四大天王、忉利諸天等,也不知覺自己進入了什么地方,唯有覺悟的菩薩才能見到須彌山進入芥子之中。再如,將天下的海水注入一根毫毛之孔,大海的本來面目并不會改變,海中的魚鱉、龍王、鬼神等等,也不知覺自己到了什么地方,海里的眾生并不受到煩擾。

從維摩詰講述的這一段話,我們可以明白佛經中所說“毛吞大海,芥納須彌”的意思了。這兩個比喻從常理來看,是違背常識難以說通的,但從佛教的角度看,又蘊涵著玄奧的哲理,引人進行充滿想象力的種種參悟。

明代學佛風氣很盛。尤其是參悟禪理,猶如智力游戲,在明代中后期流行全國。“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這兩個比喻也成為了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

比如明嘉靖年間吳承恩寫的神怪小說《西游記》就使用過“毛吞大海”的典故。《西游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里,作者開篇先來了一闕禪味十足的詞《蘇武慢·試問禪關》。

這首詞里使用了許多佛教典故,其中與本文話題有關的是“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這一句。此句譯成現代話大意是:一根毫毛能吞下汪洋大海,一粒芥子能容納須彌高山,覺悟的僧人在微笑。這說的就是參禪開悟后達到的一種境界。

《西游記》等通俗文藝作品的傳世,對佛教起推波助瀾作用,使“毛吞大海,芥納須彌”成為家喻戶曉的成語。而佛教文化的興盛,又影響到瓷器產生相應的紋樣。

從瓷畫構圖看,“毛吞大海”似乎找到一種比較好的表現方式:一圈浪花表示無邊的大海;中間一點表示毫毛(值得注意的是毫毛大多中空);浪花向著中心那一點,表示這是大海正在涌入毫毛那一刻的場景。構圖很簡單,但真是相當貼切!這幅圖讓明朝人牢牢記住“毛吞大海”這個佛教典故,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禪修水平。

編輯:陳佳

關鍵詞:明代晚期 青花小碗底部 毛吞大海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