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別人修復文物 他們修復恐龍

2016年04月08日 11:35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4月6日,經過6名工作人員一個多月的修復,兩匹古生物化石——薩摩獸和大唇犀順利完成修復裝架,從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館起運,飛回青海博物館。

在天演博物館臨時展廳里,陳列著恐龍、三趾馬、大唇犀等古生物化石骨架標本。展廳背后,則藏著一間“加工廠”,里面機電轟鳴聲不時響起,這里加工的不是一般產品,而是恐龍等古生物化石。這門技術聽起來雖然冷門,但是生意并不“冷”。


6597378729425388941


6597681095121641123



xin_340104101543484215665


20160408093721383

三趾馬化石。

技師用細細的槍頭清理化石。

“針尖”對化石,一塊清理一個月

順著機器的轟鳴聲,記者走進“加工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3片大沙坑。

頭蓋骨、肋骨、叫不出名字的大骨架和小骨頭……沙坑里,一排排形形色色的化石整齊排放。一眼望去,如同一個考古沙坑。“修復古生物化石,再小的 一塊石頭,我們也不會丟。”天演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王福東告訴記者,對于挖掘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大塊頭的化石容易辨認,但是也有很多非常細碎的化石,需要技 師們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地比對復原。

沙坑對面的工作臺前,幾名戴著口罩和眼鏡的技師每人手里一把氣沖槍,在聚光燈下,正用細細的槍頭對化石進行清理。“出土的化石一般都包裹在巖石 中,看不到原本的形狀,因此需要先對巖石進行清理。”王福東帶領記者走近工作臺,只見技師手中的槍頭有粗有細,最粗的也只比記者手中的筆尖粗一點兒。

“最細小的槍頭像針尖一樣,而最粗的也不過0.2毫米。”正在清理一塊肩胛骨的蔣小平告訴記者,他和同事們手中的氣沖槍都是從德國進口的,僅是槍頭就配備了10多種。

隨著槍頭移動,巖石碎屑不斷剝落,讓化石慢慢現出原形。“不能使用重型工具,那樣有可能會損傷化石。”蔣小平說,自己面前的化石已經清理了一個 多月,最初的時候有150多公斤,如今已經變成了50多公斤。“其實這個工作并不難,但是需要耐心和細心,需要能沉得下心來慢慢做。”王福東告訴記者,一 塊化石骨架一般需要先用大針頭進行清理,再用細小的針頭進行第二道甚至第三道清理,讓化石露出原本的面貌。

四道工序,一架恐龍裝兩年

讓化石原形畢露,只是古生物化石修復的第一步。第二道工序,技師們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化石進行修復。“對于有損壞的化石,需要進行修理。實 在找不到的,就動用三維模型,根據現有骨架計算比例,做出三維模型圖,然后制作模型,用石膏復原。”王福東介紹,出土的古生物化石中,有部分骨架已經發生 鈣化,卻還沒有完全變成化石的部分往往很脆弱,稍微一碰就很容易碎,從而導致化石骨架殘缺。“對于這種鈣化的骨架要非常小心,已經損壞的,也只有用石膏制 模后,將其修復完整。”

之后,技師們還需要對化石骨架開展第三道工序——加固。“化石出土以后,溫度、濕度等環境有所改變,時間長了,有可能會風化。”王福東說,因此他們會使用固體顆粒膠,對化石進行加固,這樣才能對抗濕度、溫度等外界環境的變化。

走完前面三道流程后,骨骼化石會被送到另一側的工作臺裝架。切割、打磨、焊接……梁英和他的同伴運用各種工具,為化石量身定做鐵架用以支撐。在 這里,沒有標準件,因為每一根鐵架都需要根據骨骼的形狀進行打磨塑形。“裝架完成后,古生物化石就靠這四條腿站立。”梁英指著正在裝架的大唇犀化石標本解 釋,固定和塑形的鐵條要根據化石的彎曲程度、重量等進行計算,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關鍵部位則需要用丁字形支架進行支撐。“大唇犀這種比較簡單的,裝架 需要一個月左右。而組裝一架恐龍,根據含骨量不同,從清理、修復到裝架,五六個技師大概需要1年到2年時間。”梁英說。“如果含骨量不高,需要修復的地方 就越多,花費的時間也越長。”

古生物化石。

生意不冷,每年要接10單

據王福東介紹,修復一架20米-30米的恐龍,平均費用是400萬元-500萬元。如果只是制作同樣的模型,大概需要80萬元到100萬元。不 過他卻表示,這個價位并不高。“制作一個模型,需要對每一塊骨頭進行翻模,半年時間完成一架恐龍模型又不能批量生產,因此利潤并不算高。”“現在全國各地 都新建了很多自然類博物館,所以我們的事情還挺多。”梁英說,自己先后接到過重慶、四川、北京等很多地方的訂單。

如今,天演博物館每年都要接到10單左右的修復訂單。“但是我們人手有限,一年下來只能裝4臺骨架標本,制作七八個模型。所以現在訂單接了都做不完。”王福東說。

除了承接修復訂單,天演博物館還要向全國各地輸出技術和勞務。館長王小兵告訴記者,自己的技術團隊與國內大部分自然、地質類博物館開展過合作, 像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合肥古生物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國家海洋博物館等,為他們提供標本的整理、修飾、裝架等技術服務。“有時候,還會接到高校和科 研機構的邀請,和他們一起開展野外考古項目合作。”

技師用細細的槍頭清理化石。

熟能生巧,熱愛才能堅持

“這是個冷門職業,只有在北京進行學習。”畢業于北京大學古生物專業的梁英雖然才30多歲,卻已經是10多年的老技師。他畢業后一直從事這個工作,其間還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學習進修過。

在天演博物館,像梁英這樣從事古生物化石修復工作的技師有20多名,從業時間三五年到十多年不等。

由于比較辛苦,且利潤不高,全國從事這個行業的團隊并不多。據王小兵了解,目前在四川也只有天演博物館一家。“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古 生物化石的標本收集整理,從2000年開始,就與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等機構合作,培養古生物化石修復方面的人才。”王小兵告訴記 者,因為中科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不少老技師都是當年從四川走出去的,因此在他們退休后,自己就請他們帶徒弟,培養出一個團隊。“這塊是恐龍的肩胛骨化 石,這一塊是腿骨,這個是恐龍的一節尾椎,大概在16節到20節之間。”站在沙坑前,王福東指著一塊塊化石向記者介紹。看到記者驚訝的表情,王福東笑著 說,在技師們眼里,每一塊化石都不一樣。而且從地底發掘出來以后,底層不同,顏色也會有所差異。“不少工人經常瞄一眼,就知道一架恐龍化石是不是完整,大 概缺哪些地方。”

在王福東看來,這門技術其實并不難,熟能生巧。“關鍵是要熱愛這個事情,才能堅持下來。”

編輯:陳佳

關鍵詞:古生物化石修復師 別人修復文物 他們修復恐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