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魏春榮:六百年昆曲而今更鮮活

2023年03月21日 09:27 | 作者:陳姝延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魏春榮(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魏春榮 北京市政協常委,國家一級演員、北方昆曲劇院藝委會副主任,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第2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主角獎獲得者。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第一次見魏春榮,她一身淺粉色花帔,化身昆曲《牡丹亭》中,因愛而死、因愛而生的杜麗娘,行腔婉轉,水袖翩然,美得如夢似幻。

2023年是魏春榮工作的第34個年頭,也是她成為政協委員的第6個年頭。從幾年前開始,為了更好地傳承昆曲,她開始往不同方向發力。

說起來,見過魏春榮好幾次,在排練場、劇院、戲曲論壇現場……每次都是不同的地方,最近一次是在北京市兩會。此時的她格外嚴肅,與舞臺上嬌滴滴的魏春榮大相徑庭。顯然,她對履職中的自己與工作中的自己要求一樣——不允許出現一絲失誤。

肩負責任細致向前

今年恰逢換屆之年,在會場見到不少新朋友的魏春榮,感慨地與記者談起了5年前剛成為政協委員的自己。“當時,作為一名新委員,我內心十分忐忑,不知道具體要做些什么。”那一瞬間,從她眼中,我捕捉到了她2018年時的迷茫。正如魏春榮所說,政協委員這個角色,對于一名戲曲演員來說確有難度,遠不及在舞臺上學一出戲那么迅速。“第一年我拿著政府工作報告翻閱,跟平常拿劇本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以前我需要對演出的每一場劇目負責,現在我更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負責,我會努力承擔好我肩上的責任。”

政協委員的身份讓魏春榮更加注重觀察,也讓她平添了許多社會責任感。“學戲也要觀察,但主要是觀察人。現在我更多的是觀察環境、觀察社會,希望可以用政協力量去幫助更多人。”

“戲乃細也,就要細微之處見真章。履職時,同理。”這是魏春榮在與我交流時經常提到的一句話。

對戲曲和履職有自己一番見解的魏春榮,第一件提案提了什么?“我的第一件提案,是受老師——已故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蔡瑤銑的啟發而成,蔡老師也曾是政協委員。”魏春榮回憶,當時,蔡瑤銑發現北方昆曲劇院后備力量匱乏,老藝術家們年歲已高,沒有新生力量注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于是蔡瑤銑寫了一件提案,提出促進戲曲學院招收新昆曲學員。

一個人的成功,遠不夠壯大一個行當;一出劇的熱度,遠不夠捧紅一門藝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昆曲都是“寂寞”的。在昆曲傳播過程中,魏春榮感受頗深。“昆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戲以人傳’。”

在調研中,魏春榮發現了許多問題:“昆曲的傳統劇目有700多出,如今舞臺上常演的劇目不足100出。劇目是一個劇種的根本,恢復這些劇目,不僅要靠在職從業者的努力,更要靠眾多退休老藝術家的傳承與教學。國家現在對文化自信非常重視,但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去執行。”

在蔡瑤銑多年呼吁的基礎上,魏春榮提出了《擴大傳統劇目展演范圍,加強昆曲從業人員梯隊化建設》的提案。

談到重拾傳統劇目,魏春榮十分激動:“老藝術家不僅須包括現有的‘非遺傳承人’,還應包括眾多長期淡出舞臺、以教學為主的藝術家們,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更多傳統優秀劇目薪火相傳。”她認為,除老藝術家本身傳承下來的劇目,更應該鼓勵有能力“修舊如舊”、具備“捏戲”的長者根據曲譜恢復部分失傳劇目,增加老藝術家的教學收入,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

履職漸入佳境的魏春榮在2019年兩會上提交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助推昆曲藝術傳播》的提案。她介紹,該提案靈感源自她曾與大數據公司合作的一個項目。當時,大數據公司為她“量身定制”了幾場戲曲演出,用互聯網方式運營“郎園劇場”,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傳播效益。

“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手段對昆曲進行傳播,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同時也是完全可行的。”魏春榮堅定地說,互聯網運營的演出摒棄了傳統的宣傳手段,以互聯網社群宣傳為主導,用線上社群推動線下活動,通過多元化網絡載體進行線上直播及同步互動,使演出突破時空的限制,創造全新的觀戲體驗。整個演出的籌劃,也基于大數據洞察分析,從原點人群到目標人群,精確畫像、鎖定數據渠道;確定規模和票價,使用眾籌完成票務整合;建立數據驅動的策劃、執行演出新模式。

莫問收獲但求耕耘

此外,想全方位傳播戲曲文化的魏春榮,在成為政協委員的第二年,開始擔任導演一職。

劇院的年長者告訴我,魏春榮進入狀態很快,剛成為導演不久就創新了一個排戲“竅門”。她在吸收老戲精華、尊重昆曲規律的基礎上,壓縮老本子劇情的時長,用大量細節鋪墊,兼顧劇情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使人物塑造更加飽滿,故事層次更加豐富。“戲劇是一種載體,觀眾對其承載的情感或思想的理解,來自情節的每一個轉折、演員的每一個眼神、場景的每一個變化等千百個細節之中。”2019年,魏春榮首次執導的作品《焚香記》在北京公演。

提起《焚香記》,很多票友并不陌生。作為一部經典之作,《焚香記》多次被各類地方曲目改編上演。為了將老戲唱出新意和水平,讓新觀眾“坐得住”,讓老觀眾不失望,魏春榮和團隊花了不少心思。

據排戲的演員說,排練場里的魏春榮會一直緊摳唱詞、走位和動作。有次,她對當天女主角的狀態不滿意,因為在鑼鼓點響起時女主角沒有及時反應走位,魏春榮當眾高聲呵斥,不留情面;排練中,她幾次叫停并指出演員的問題,更反復起身親自示范,作為導演的她充滿生人勿近的氣勢,只要她張嘴說話,偌大的排練廳里瞬間悄然無聲。魏春榮卻不會在此時顧忌“同事情誼”,她早已背下演員的每一句詞,在整場的低聲跟唱中做好隨時糾正的準備。

“如果我們的作品不夠水準,給觀眾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反而會拉大昆曲與觀眾、市場的距離。”魏春榮說,改編內容要符合昆曲傳統,身段編排要符合角色身份,唱腔念白要符合行當要求,場面調度要符合表演規律,件件都非易事。

昆曲講究曲牌,曲牌是曲的藝術,也是詞的藝術,其文本的文學性,賦予了它高于一般戲曲種類的獨特審美特點。讓這一古老劇種在古今之間巧妙而富有創造力地發展,是昆曲人的歷史使命。做好傳承和發展,讓昆曲在現代社會煥發活力,影響更多人,這是魏春榮的目標。

在與魏春榮的交談中,我深切感受到,幾十年來她與昆曲的“如影相隨”已使她化作昆曲的一部分。她用一件件提案、一次次行動,延伸昆曲藝術的觸角,促進昆曲藝術與新興互聯網產業深度融合,助力昆曲藝術更好地傳播、傳承。

曾聽人說,昆曲是博物館藝術。但在魏春榮眼中,我看見,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昆曲更加鮮活。


本報融媒體記者 陳姝延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3月21日   第 08 版)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