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娜木拉:舞臺在拓寬,關切也愈深遠

2022年11月08日 09:16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微信截圖_20221108091556

娜木拉簡介:

北京市政協委員,豐臺區政協常委,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獲首都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北京榜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喜見群星璀璨:從大提琴演奏家到大提琴名師
記者:“您年少成名,本身就是一顆閃耀的星。如今花這么多時間帶學生做管理做委員,您不擔心耗時間、花心力?”
娜木拉:“在學校里做教師,是我的天職。而為學生做好示范,亦是我的必須!”
北京市政協委員、豐臺區政協常委娜木拉很忙——作為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既要關注學校的諸多事宜,還在中國教育電視臺開設了藝術素養的公開課。除此之外,作為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還有中央電視臺多個節目的邀約。同時,在多重角色之外,娜木拉更是一位老師,她的學生有6歲學童,也有20多歲的碩士。一周她要上12節課,而且需要一對一因材施教。節日期間,還常常有家長把孩子的練琴情況拍成小視頻發給娜木拉。娜木拉把這些視頻展示給記者看,為自己學生的進步欣慰不已。
而很多個夜晚,為了不影響家人和鄰居,娜木拉則要戴了消音器沉浸于琴藝的操練之中。
“在學校里頭堅持在教學一線是必須的,這是我的天職所在。當然演奏也必須,如果我不能夠保持優秀的演奏狀態,怎么給我的學生去做示范。教書育人,教學相長,這兩項工作常常會相輔相成。”“再比如參加重大的演出活動,比如G20峰會、國慶晚會等重要節點的大型演出,我也很高興,能夠代表專業的一定水準,去給全國人民演奏,也是自我的一種提升。我的學生需要藝術實踐,我也需要藝術實踐,也要不斷地在舞臺上錘煉。”“作為一校之長,我要把整個學校往前帶,帶著他們往前跑,參加包括中韓建交、冬奧會的開閉幕式等重大演出活動,讓學生有更多實踐機會,這是我的責任。所以,看起來的多項工作之間,其實常常相輔相成。包括我成為政協委員以后對我站位的提升、視野的開闊等有了非常大的助益,激勵我進一步如饑似渴地學習。”
正是這樣的認識,讓娜木拉樂在其中,辛苦并快樂地投入到多元角色中,且積極、認真地去面對。
于是今天,我們看到了:娜木拉走上臺去,氣定神閑、專注投入,大提琴聲深情款款;而提及學生的教育,眼中閃光的娜木拉,坦陳自己喜歡從小小孩兒開始教,“差不多6年左右能夠發生明顯的變化,會上一個臺階會出成績”——面對一個9歲左右的琴童,一堂課一堂課的堆積,6-8年左右才有階段性的成長——這樣漫長的時間維度在娜木拉的描繪里輕松自然。
屈指算來,從9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以來,至今已經過去了40年,在這座中國音樂的最高學府里,娜木拉也從一個小琴童成長為大提琴演奏家再到取得大提琴教育上的最高成就。今天,在音樂教授娜木拉的身邊,早已經群星閃爍。2021年,娜木拉被評為首都教育新聞人物,今年又獲得北京優秀教師獎。

640 (1)

△為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生頒發畢業證書。

音樂人要想走遠 必須有德性有文化支撐
記者:“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對文化課教學非常重視?”
娜木拉:“這里是培養中國音樂家的搖籃,沒有文化的支撐托舉,孩子們的音樂生涯走不遠,也難以在世界舞臺傳遞好中國風范。”
8年前,娜木拉開始執掌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作為掌門人,娜木拉心里裝著整個學校上千名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音樂教育。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是音樂家的搖籃,是中國音樂教育領域里的國家隊,你可以想象成是為音樂奧運會準備人才。施光南、盛中國、劉詩昆、殷承宗、王立平、呂思清、郎朗等一批享譽中外的音樂家都出自這里。”也因此,在娜木拉看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絕非僅僅擁有一項技術特長就可以了。他們不僅僅要有音樂天賦,要有很強的理解力,更要有文化底蘊,從而能夠用音樂去表達去詮釋。“音樂表現的是什么?音樂和其他表達手段一樣,作品背后講的仍然是人,是人的思想和故事。你的理解和闡釋依托于作品,但卻取決于你的境界。所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要成為未來中國音樂的國家隊、領軍人,要注意品德,要學會做人,要做好中國人;而且要有遠大的理想。否則,堅持不下來,也不能走遠,更難以在世界舞臺上詮釋好中國風范。”
“我們的今天,不僅僅是這些孩子的明天,更牽系著我國音樂教育的明天,甚至影響著我國音樂在世界上的面貌。”也因為這樣的思考,在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之后,娜木拉特別將校訓中原來的“精藝、博學、勵志、尚德”調整為“尚德、勵志、博學、精藝”。“作為一個藝術家,首先要有德性,所謂德藝雙馨。沒有德性,難以成人成才。”
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娜木拉要求,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必須學好文化課。“沒有文化支撐的拉琴,只能是個匠人。只是把技藝學到了,但是腦子里空空如也,沒有思考力,沒有想象力,沒有創造力,音符也就會是死的,音樂表現好不到哪里去。”
而在工作了十年之后,在教育教學領域初步取得一些成績之后的娜木拉感覺自己被掏空了,而恰逢那時,她經常受邀到國際一些知名的音樂學院去講學,“出去了,就代表中國,如果中國文化不熟知,怎么能代表一個大國的風范?”為了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從2002年開始,娜木拉拜師學習國學,與《論語》《楚辭》《古文觀止》還有唐詩宋詞為伴,風雨無阻,一堅持就是十年。
以音樂教育為支點,促進民族、區域間的融合溝通
記者:“作為委員,您怎樣發揮音樂的溝通作用?”
娜木拉:“作為委員,思考的問題更多了。音樂是無聲的語言,在促進理解、彌合差異上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可以做得更多。”
據娜木拉介紹,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領導班子里,目前有3個少數民族的領導,除了來自鄂溫克族的她自己之外,教學副校長是朝鮮族,附小校長是滿族,大家日常合作、彼此溝通非常順暢。而除了漢族的孩子外,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000多個學生中還有100多個少數民族的孩子。
“各個民族有不同習慣和特點,僅僅從音樂上來講,56個民族也各有特點。正是這些特點,讓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音樂文化豐富多彩。”
從2018年開始,再到北京民族團結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就在北京市民委、北京市政協、北京市豐臺區統戰部等單位的支持下,開展“北京民族團結日”音樂會。而對校長娜木拉來說,這則是一個對孩子們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好機會。2021年,娜木拉組織了一個創作團隊,特別邀請作曲家創作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展現56個民族融合的大型交響系列組曲,每年突出一個民族音樂主題。蒙古篇是馬頭琴主打,新疆篇則是冬不拉和手鼓領銜。最終形成的系列,展現了我國多民族的異彩紛呈。
娜木拉特別將這系列組曲命名為《融合之光》。娜木拉希望,通過音樂,讓民族融合的種子從小就播種在孩子們心里,讓他們懂得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和諧共生。
“通過音樂,我們可以促進人們心靈融通、彼此理解,可以凝聚更磅礴的力量。”通過音樂促進溝通的探索顯然給了娜木拉信心,她想要做得更多。
自2008年起,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就與澳門演藝學校聯合辦學;2014年起與香港教育局建立深度合作,在三地師生間建立了互訪機制。為了促進三地青少年溝通,2019年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特別安排了一個活動,其中娜木拉特別安排了一個曲子——《夢橋》。演奏前,娜木拉與京港澳三地的孩子們分享了《夢橋》的創作及其背后的故事——那是港珠澳大橋建設歷經十年建設的故事。“香港的孩子們,他們離港珠澳大橋最近,他們知道這座橋。這座大橋建了十年,在這十年當中,很多人為之流血甚至犧牲了生命。而《夢橋》音樂的背后,作曲家僅采風就下海了三次。”
《獻給大海》是《夢橋》中的一個獨立樂章。那天,臺上的娜木拉用大提琴深情演奏,現場寂靜。之后,《我和我的祖國》旋律響起,三地師生滿含熱淚,同聲相和。
640 (2)

△2019年帶領70名大提琴師生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共中央國務院春節團拜會演出《我和我的祖國》。

“音樂就是這樣神奇,不需要語言,大家在音樂營造的特殊氛圍中自然而然就溝通了。”于是,2020年,北京市政協委員娜木拉提交了一件提案,建議通過音樂加強三地青少年間的溝通。提案得到支持,同年在北京市有關單位支持下,京港澳三地青少年赴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開展了音樂藝術嘉年華活動,并且組建了一支京港澳青少年交響樂團,讓之前學校通過音樂促進交流的探索常態化。
用大提琴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記者:“您的祖輩從鄂溫克草原走來,您從內蒙古到北京,您的學生也都遍及世界各地。對自己對學生,當不斷向外探索的同時,有沒有思考過,要守住一些什么?又以怎樣的姿態和外界交流?”
娜木拉:“我們要開放,要接納新的東西,以積極融入的姿態對外交流,但自己的根不能丟,要守住中國心。在汲取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也積極傳播我們中華文化、中華文明。”
娜木拉出生于內蒙古的一個音樂世家。她的父親是內蒙古著名的大提琴和馬頭琴演奏家,也是內蒙古交響樂團自成立以來的元老級和國家級演員,曾為《草原英雄小姐妹》電影錄制了馬頭琴獨奏曲。叔父通福是內蒙古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著名作曲家,曾作有《敖包相會》《草原晨曲》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娜木拉自述,因為從小耳濡目染,民族音樂的美已經深深印在靈魂深處。而娜木拉的專長——大提琴則是西洋樂器。近10年來,娜木拉一直在琢磨,大提琴怎么洋為中用。于是,逢著清明、春節等重要時刻,觀眾們都會看到娜木拉用大提琴深情款款地演繹《送別》《鴻雁》《敖包相會》等經典樂曲。
“大提琴只能拉海頓和貝多芬嗎?顯然不是。我們的民樂中缺少低音,大提琴音域寬廣,恰可彌補我們的不足。”
“我的父母來自草原,我在骨子里對民族音樂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但西洋樂尤其像交響樂,是全世界公認的評判音樂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尺。所以西洋樂在我國是一定是要發展的,但發展過程當中,怎么把西洋樂洋為中用,是需要我們思考、探索的。比如通過西洋樂,讓傳統文化中的音樂經典走向世界,用西方人熟知的音樂語言詮釋我們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娜木拉常常對孩子和學生強調,“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明,像我們這般,得到如此久遠且不中斷的傳承。我要求孩子學習古詩詞,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自己民族的根和民族的魂。那么無論你身在何方,置身怎樣的舞臺,都要記住,你來自中國。否則,你就會失魂落魄。”同時娜木拉也強調孩子們要海納百川,要學習借鑒人家好的東西,不要固步自封。“我學的是西洋樂器,讓它開花結果、讓西方人通過大提琴了解了我們史詩般的《東方紅》和它背后的故事,不也很好嗎?就如我們用他國的語言講述我們的故事一樣。”
娜木拉曾受邀到國際上著名的音樂學院去講大提琴——用別人的語言,講述別人的樂器——舉座震驚。一位外國同行驚嘆:“你怎么可以把大提琴的音色處理到這么極致?”與記者分享這段經歷時,娜木拉淺笑中帶著自豪——“也算是給世界大提琴界貢獻了我們中國音樂人的智慧吧。”


編輯: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