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資訊

農耕風景線 致富聚寶盆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助力脫貧攻堅”系列報道之一

2020年10月13日 16:34  |  作者:程天賜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金秋時節,陜西佳縣古棗園的紅棗熟了;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的羊群在遷徙追逐中日漸肥美;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核心區的傣族、佤族、布朗族村寨迎來新一批游客;貴州從江稻魚鴨復合系統的萬畝有機香禾糯豐收在望,十里飄香……迷人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物華天寶,承載著鄉愁記憶和祖先留下來的優秀農耕智慧,給現代人以無盡的啟示和精神情感慰藉。

近年來,擁有豐富物產資源、珍貴傳統農藝、優美大地景觀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政府和人民,在國家政策的扶持激勵引導下,將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延伸旅游、物流、電商、文創等產業鏈,增強了當地經濟的“造血”能力,走出一條以特色物產、品牌效應、新興業態和文化自信助力脫貧攻堅的“農遺扶貧”新路徑。


以特色物產助力脫貧攻堅


有超過2/3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主導產品命名,如: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陜西佳縣古棗園、寧夏中寧枸杞種植系統、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復合系統、浙江紹興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傳統葡萄園等,各自都有代表性的特色物產。這些特色產品為開展產業扶貧提供了重要支撐。

“天下枸杞出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這是寧夏中寧枸杞種植系統傳承不衰的榮譽。近年來,中寧縣通過政策驅動、科技推動、市場拉動等措施,讓枸杞產業走上重品質、樹品牌的轉型升級之路。目前,該縣枸杞種植面積達20萬畝,枸杞產業年綜合產值達88億元;全縣農村有10萬勞動力圍繞在枸杞這條產業鏈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3%來自枸杞產業。

“從江香禾糯”是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復合系統的特色產品,素有“一畝稻花十里香,一家蒸飯十家香”的美譽。2012年,懷揣創業夢想的湖南武岡人夏云剛響應從江縣政府招商引資的號召,與相關企業一起來到從江考察時,被這股稻香深深吸引。如今,他在從江創辦的貴州月亮山九薌農業有限公司擁有優質稻種植示范基地、特色香禾生產基地、香禾品種選育基地等5萬多畝,訂單業務覆蓋全縣19個鄉鎮135個行政村,訂單農戶達1.5萬余戶,戶均年增收3650元。

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所在的紅河縣、元陽縣、金平縣和綠春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紅河州建設8萬畝紅米生產基地,助農增收1.44億元。

紅河縣挖掘梯田紅米、生態茶葉、梯田鴨、山地雞、稻田魚等產品,由合作社對產品進行統一加工和包裝,開展電商扶貧,讓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生態農特產品搭乘信息化的快車,破解“好東西多,但賣不上價,賣不出山”的難題。

一批高素質農民帶領鄉親們將哈尼梯田農特產品打出品牌,形成產業。郭武六是紅河縣寶華鄉嘎他村生態養鴨協會會長,他從小小鴨蛋看到商機,發起成立養鴨專業合作社,注冊品牌,實行分頭喂養統一銷售,讓家鄉的紅心鴨蛋走向廣闊市場。目前合作農戶達205戶,養鴨規模2.2萬只。原來不值錢的“嘎他”鴨蛋現在賣到每只3元以上。綠春縣大興鎮瓦那村青年李高福,成立紅河哈農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做強傳統美食紅米線產業,建立連鎖直營店,帶動更多哈尼族鄉親脫貧致富。

  

以品牌效應助力脫貧攻堅


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產品不光是生態農產品,更是有文化內涵的產品。依托農業文化遺產這個“金字招牌”,通過品牌打造、產業化運作,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重質量、有品牌的企業和合作社使用農業文化遺產標識,能有效提升優質產品價值鏈。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的羊群每年都會行程近100公里遷徙、回歸,每天都會在廣袤的草原上奔跑、追逐。當地巴彥溫都爾蘇木的牧民成立阿魯科爾沁旗中安匯農互助合作社,依托原始游牧文化,給羊體內安裝可追溯生長環境的電子芯片,打響“珍草羊”品牌。

中國貢米之鄉江西萬年縣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近年來,萬年貢集團充分發揮當地稻作文化優勢,做強萬年貢米文化品牌,與全縣22家糧食專業合作社和3個貧困村簽訂優質稻收購訂單10萬噸,總訂單面積超18萬畝。公司收購優質稻訂單價高于市場價0.5元/公斤,農戶每畝增收近300元。

擁有八千年小米種植歷史的內蒙古敖漢旗實施“名牌戰略”,充分利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敖漢旱作農業系統”的影響力,把敖漢小米培育成全國知名的區域公用品牌,以集體品牌帶動企業和合作社自創品牌。讓小米產業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敖漢旗新惠鎮扎賽營子村惠隆雜糧種植合作社的谷子全部種在孟克河兩岸的山坡地上,20余種雜糧單品在有機認證上達到了“一品一標”。合作社借助敖漢旗悠久的農耕歷史、優良的生態環境、“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文化底蘊,塑造“吃的不是米,吃的是文化”的品牌形象。他們從傳統農耕技藝獲得靈感,返璞歸真、另辟蹊徑,引進多臺石碾臺,低速低溫碾制保證了米胚中的活性物質不被破壞,留住小米天然醇厚口感。石碾小米是招牌產品“月子米”的重要原料,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惠隆特色。目前,該合作社建有雜糧雜豆生產基地1.5萬畝,帶動周邊雜糧生產基地3萬畝,帶動農戶2300戶,直接和間接安排就業7000多人。

惠隆合作社只是敖漢旗妙用農業文化遺產做大做強小米產業的一個縮影。為完善敖漢小米產業鏈條,全旗組建了366家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了27家龍頭企業,2019年,僅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年銷售敖漢小米就達8000噸,為農民增收1.6億元以上。

  

以新興業態助力脫貧攻堅


農業文化遺產地是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巧妙利用當地氣候和水土資源創造出的經典農業復合系統。這些農業遺產與周邊自然環境天人合一,農產獨特、民風淳樸、底蘊深厚,是營造文明鄉風、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的絕佳基礎。依托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發展農文旅融合項目,培育新業態,既能讓城里人對鄉村充滿向往,促進城鄉交流,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和家鄉自豪感。

近年來,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以保護和傳承龍脊梯田農業系統為平臺,打造“世界梯田原鄉”旅游品牌,探索出一條“遺產、生態、旅游、扶貧”四位一體的發展路子,一批民族村寨發展旅游實現脫貧致富。該縣大寨村位于龍脊梯田核心景區,村委會與旅游公司簽訂共同開發協議,村民負責種植水稻和維護梯田景觀,旅游公司每年將門票收入按一定比例給村寨分紅。2019年,全村275戶1246人共分紅720萬元。通過發展旅游,曾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村民們開農家旅館、賣民族手工藝品、表演歌舞,家家戶戶吃起了旅游飯。

湖南新化縣紫鵲界梯田系統申遺成功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每年游客數量超過100萬人次。農戶通過售賣紅米、板鴨等特色農產品,開辦農家樂,入股村旅游公司等實現增收。當地成立“脫貧工程隊”,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吸納到工程隊,開展梯田景區設施建設和維護;開啟“梯田認租”扶貧模式,讓企業、城市居民認租貧困戶梯田,合作社統一經營,扣除種植成本后,將收益返還貧困戶。

以盛產鐵觀音茶聞名的福建省安溪縣,近年來實施茶業莊園化戰略,加強對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的保護傳承,茶旅結合,村美民富。該縣桃舟鄉添壽福地茶文化莊園帶動周邊2100多戶農民建設無公害茶園近萬畝,從業農民人均年收入3萬元。目前,安溪縣涉茶人口80多萬,農民人均純收入一半以上來自茶產業。在茶產業帶動下,安溪縣實現從“全省最大國定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的華麗轉身。

一個個鮮活案例表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合理適度利用,創新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給脫貧攻堅注入了新動能。農業文化遺產響亮的品牌效應,是遺產地特色產品遠銷的重要推手;傳統農耕技藝和絢麗的農業景觀,是鄉村文化產業和農產品包裝的創意源泉。對農業文化遺產心存敬畏和感恩,共享農業文化遺產,反哺農業文化遺產,光大農業文化遺產,讓脫貧之路越走越寬廣。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農業 文化遺產 系統 品牌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