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王火:好的文學作品應是一個國家社會史的佐證

2019年11月27日 10:05 | 作者:趙鳳蘭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分享到: 

【走近文藝家】

作者:趙鳳蘭(中國文化報高級記者)

95歲的他從記者轉型成為作家,用近半個世紀完成長篇巨著《戰爭和人》,并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等四個文學大獎。他希望自己全力以赴寫出的作品,能讓青少年看到苦難中國所經歷的悲壯歷史,從而懂得過去、知曉未來、明悉責任。

王火:好的文學作品應是一個國家社會史的佐證

左眼已經失明的王火正在用放大鏡看書。趙鳳蘭攝

記者與作家,常常只有一線之隔,歷史上不乏熱愛文學的人投身媒體,也有許多記者在見識了社會百態后轉型成為作家。95歲高齡的王火便是后者。今年11月8日記者節,我如約來到位于成都大石西路36號院的王火家,拜訪了這位曾采訪過胡適、于右任等現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且文學著作等身的記者兼作家。

由于同為新聞記者出身,我與王火一見如故。眼前的他身材高大瘦削,腰桿挺拔,腿腳利索。一陣寒暄后,王火把我領進他的書房,這是一間生活氣息濃郁的房間,書桌上雜亂無章地摞滿了各類書報雜志,窗外茂密的綠植遮擋了陽光。在昏黃的臺燈下,王火拿著他當年采訪南京大屠殺的資料和剪報,陷入對往事的回憶中。

20世紀20年代,王火生于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是政法教育界名人,與章太炎、黎錦暉比鄰而居,交往的多是蔡元培、許地山等文化界名流。

童年時,王火目睹了侵華日軍的暴行,經歷了河南大災荒,這為他后來的寫作生涯積累了寶貴的素材。“我當年的職業理想并不是當一名作家,而是要像蕭乾、恩尼·派爾那樣,成為一名戰地記者,為公平正義鼓與呼。”王火說。

懷揣理想,王火1942年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師承陳望道、蕭乾、儲安平、趙敏恒、曹亨聞、舒宗僑等名師。陳望道講究新聞的寫作速度和用詞準確,提出記者不僅要寫得快、寫得好,還要練就在茶館等嘈雜環境里寫作的本領;趙敏恒提出做記者要有格,要有所寫有所不寫、有所為有所不為;蕭乾建議寫新聞時要注意加點“防腐劑”,即文學價值、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使原本只具有短期生命力的新聞,變成價值持久的歷史記錄。這些教誨令王火深銘于心、終身受益。

憑借出色的文筆,王火在復旦大學讀書期間便獲得了重慶《時事新報》、上海《現實》雜志社、臺灣《新生報》三家媒體掛名記者的頭銜,為采訪常常奔波于滬寧等地。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王火采訪了李秀英等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旁聽了對日本戰犯谷壽夫、岡村寧次的公審,見證了酒井隆、梅逆思平的伏法。這些不平凡的采訪經歷,都在王火的筆下轉化成文學創作的獨特資源,使他成為一個擁有豐富往事的作家。

談到記者轉型為作家的優勢,王火說:“新聞是文學的一只翅膀,記者有良好的文字訓練,且見多識廣、閱歷豐富,一旦掌握了文學創作規律,轉型為作家并非難事。所不同的是,新聞寫一筆是一筆,要求真實簡練,把事情講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情節;而文學像畫水墨畫一樣,需要鋪陳暈染,創造出一個與現實同樣復雜且余味綿長的世界。”

在文學創作上,王火從來不是一個健忘的人,也不會僅憑資料和經驗寫小說,他的寫作均源于他對真實歷史的追憶。在他看來,小說不應該是虛假編織的贗品,它的生命力依賴于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他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凡未曾到過的地方不寫;凡用真名真姓寫的人物,必須認識或者接觸過;甚至人物穿的服裝,吃的菜,坐的車,都應是自己了解的。

長篇史詩性小說《戰爭和人》是王火的代表作,也是他付出極大辛勞、失而復得的嘔心之作。為了將抗戰時期所親歷的悲壯往事以小說的形式訴諸筆端,王火犧牲了休息和娛樂,將腿拴在書桌旁,利用業余時間創作完成了《戰爭和人》的前身《一去不復返的青春》。不料,所有書稿在“文革”期間付之一炬。

20世紀70年代末,當出版社本著合浦珠還的愿望請他重寫時,王火舉棋不定,糾結于“它值不值得重寫”。經過反復思量,他覺得書中的諸多人物都有原型,許多歷史事件都真實可信,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于是下決心重寫作品。“雖然困難重重,可想到談遷花二十年心血完成的編年體明史《國榷》手稿,在大功告成之際被盜賊竊去,后又用十年時間重寫了一百零八卷的《國榷》,我決心重整旗鼓。”王火說。

屋漏偏逢連夜雨。當王火拿著剛寫完的第一部書稿的清樣去出版社時,碰巧路遇一個小女孩掉進了深溝里。他在救人時頭部受傷,造成顱內出血,左眼失明,這對以讀書寫作為業的作家而言,打擊是巨大的。

為了讓作品早日重見天日,王火憑借驚人的毅力,克服從生理到心理上的困難,用一只已經花了的右眼堅持創作,終于第二次完成了160余萬字的長篇巨著《戰爭和人》,并一舉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等四個文學大獎。

回顧《戰爭和人》艱難的創作歷程,王火感慨萬分:“真正寫這部作品,十來年也就足夠了,可人生的坎坷和遭遇讓這部書綿延了近半個世紀,要不然,我該寫多少作品啊!”

在王火看來,好的文學作品應是一個國家社會史的佐證,是作家真情實感的傾瀉和生活閱歷的點染。他希望自己全力以赴寫出的作品,能讓青少年看到苦難中國所經歷的悲壯歷史,從而懂得過去、知曉未來、明悉責任。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27日 13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王火 記者 作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