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專題>復興路上>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

做農民的貼心人 ——全國政協委員方來英講述 “赤腳醫生”

2019年11月04日 16:29 | 作者:許進 司晉麗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編者按:

不久前,“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開幕,以一幅幅精彩圖片搭建了一條時間走廊,展現了7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難探索和不懈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無數參觀者直觀地感受到了70年間國家面貌和國民生活的巨大變遷,為祖國的偉大成就感到驕傲和自豪。為了進一步展現大國自信,弘揚中國人民為了美好生活始終不懈奮斗的精神,本報推出全媒體產品《跟著委員看成就》。

記者跟隨全國政協委員到展覽現場,聽委員們講他們最關注、最有興趣的那些歷史圖片背后、輝煌歲月中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讓廣大農民們能夠在家門口看病,在黨中央的關心下,一個特殊的群體——“赤腳醫生”應運而生了。世界衛生組織評價:遠在世界其他國家認識到以人為本的初級衛生保健的重要性之前,中國的赤腳醫生就已經在向社區提供這種保健服務。

image001

方來英,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北京市衛生局黨組書記、局長兼任市醫院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現任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


口述/許進   整理/司晉麗

“赤腳醫生”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業集體化過程中出現的。那時,有限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城市,廣大農村依然缺醫少藥。黨中央決定在農民中間推選出一些優秀人才去進行一定的醫學培養,學成后回來為村民服務,成為半醫半農的衛生員,這也是一支專門為農民解決基本醫療問題而成立的隊伍。

image003

我們在新中國70年成就展看到“赤腳醫生”用的藥箱和賬本,還有一張照片——那是上世紀60年代,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赤腳醫生”王桂珍為村民看病的情景。1968年,《人民日報》轉載了一篇關于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介紹了王桂珍等人的事跡。“赤腳醫生”就此成為一個特定稱謂。

對于“赤腳醫生”的功績,毛澤東主席給過很高的評價,人民群眾也很歡迎這個制度。第一,實實在在解決了問題。農民兄弟們生小病,開點兒藥就解決了,這種在身邊的醫療服務很管用。第二,農村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因為這些醫生本身來自農民,他們了解農民的辛苦和需求,想盡辦法降低成本。這些醫生自己采藥,所以當時當時很形象的說法是,他們用一把草藥、一根針,解決了我們農民面臨的健康問題。第三,貼近村民。鄉村是一個熟人環境,人們很看重名聲,醫生也不例外,服務好壞都有口碑的,很容易形成一種魚水之情。

1974年,世界衛生組織把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作為一個解決邊遠地區醫療衛生問題的一個典范。 在那年召開的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王桂珍代表中國的“赤腳醫生”出席會議,在大會上做了交流發言。在與這個群體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深感,“赤腳醫生”根植于中華傳統文明,緊緊地相融在農村生活里面,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我見過“赤腳醫生”的最后一代人。那位老醫生的診室和家是在一起的,前面是診室,后面就是家。我問他,您為什么不去村醫室工作呢?他很樸實地說,如果我要到那個村醫室那樣一個獨立的地方去,我就變成上班下班了,那樣不好。現在村民什么時候敲門,我都可以給他看病。”他說,他很感恩于這個職業。在他行醫的幾十年中,經常是早上一開門,門前就擱著一把菜或是幾個雞蛋,甚至是一只雞,也不知道是哪位村民送的,我看得出村民很敬重他。我看他桌上有個賬本,就問,你會上門去催醫藥費么?他說從來沒有,有些貧困戶手里實在沒錢。這種醫患關系折射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美德,也體現了醫學的真諦,太難能可貴了。

一直以來,不乏有對“赤腳醫生”的專業性的質疑聲,我覺得應該這樣理解:他們與專科醫生解決的問題不一樣。農民在日常中所遇到的問題,不外乎是腹瀉、咳嗽、或被鐮刀割傷了、被蜜蜂蟄了等等這些小問題。對于這種簡單的技術勞動,“赤腳醫生”在長期醫療實踐當中積累了許多經驗積累,不必要勞煩專科醫生去解決。而且,他們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也收集了許多“偏方”,時間證明多數也是奏效的。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醫療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1985年,《人民日報》發表了《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2004年1月1日,我國實行《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自此,“赤腳醫生”這個稱呼逐漸淡出歷史,演變為了鄉村醫生。鄉村醫生是要經過考試、取得職業資格的,這是與赤腳醫生的不同。

我認識一個年輕的鄉村醫生,他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從醫學專科學校畢業后,他重新回到農村為鄉親們服務。他把家里的老玉米、兩只羊賣掉,采購了最早為村民服務的第一批藥品。他跟村民們說,“我是24小時服務,大家有什么問題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結果,有一天晚上,鄰村的一個農民給他打電話,說希望請他看去病。他這才發現沒有交通工具無法成行。于是,他貸款買了一輛摩托車,不管是天氣好壞,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騎上摩托車就出發!在路上,他摔過跤、受過傷,但對患者如同父老兄弟般的關愛一直沒有改變。

類似這樣的典型故事還有很多。在扶貧攻堅中,不少貧困戶存在因病治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我們需要結合農村實際去尋求一條衛生供給的道路。由于農村和城市的社會基礎不一樣,這條供給道路會有一定的差別。我們得承認這種差別,在差別中尋求道路。鄉村醫生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可以在農民身邊培養出一批能夠扎根于農村的新時代鄉村醫生,經過職業化培訓,又回到鄉村當中服務農民。

誠然,今天的鄉村醫生是“赤腳醫生”在新時代的一個延續,他們面臨的問題也值得去關注。例如,政府每年給鄉村醫生一定的補貼,作為公共衛生經費的一部分。但是這些醫生的生存狀態和收入水平究竟怎樣?這是影響我們這支隊伍穩定性的一個方面。再如,醫療是一個體系,我們的專科醫院、鄉鎮衛生院跟鄉村醫生應該建立聯動機制。我想,或許再過若干年,我們會發現,農村和城市的差距被發展抹平了,醫療技術和服務質量也會越來越高。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