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政協關鍵詞 政協關鍵詞

政協工作:向著基層延伸

2018年12月18日 14:24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成立于1999年12月14日的深圳市鹽田區政協,是深圳市最年輕的區級政協。照片為掛牌時的情景。
1984年7月4日—9日,浙江省桐鄉縣政府二樓會議室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桐鄉縣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此隆重召開,宣告桐鄉縣政協從此成立,這是桐鄉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桐鄉縣的實踐,也是我國基層政協組織發展完善的一個縮影。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以來,從建立各省委員會、自治區委員會、直轄市委員會和市委員會,再到各區縣(市)政協委員會陸續建立,政協地方組織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1983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關于縣(市)和市轄區建立政協問題的通知》,要求恢復和發展政協組織,打開統戰工作新局面。上世紀80年代,全國的“縣”和中心城市的“市轄區”大多設立了政協組織。

政協地方組織的擴展和健全,也是人民政協形成組織體系的重要標志。人民政協不斷拓展工作空間、延伸工作觸角,展現著欣欣向榮的生機和活力。

1984年7月4日,浙江省桐鄉縣,驕陽似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桐鄉縣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縣政府二樓會議室舉行。

來自中共、共青團、工會等17個界別的116名縣政協委員參加這次會議,他們親眼見證了桐鄉縣歷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

“當時,公共交通還比較落后,116名政協委員全靠兩條腿,從桐鄉各地走來。會場也不夠大,凳子都不夠用,主席臺等全部臨時搭建……”在親歷者的記憶中,當時條件雖然簡陋,但委員們參政議政的熱情,猶如那個夏天火熱的太陽般熱烈。

1983年,是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1983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關于縣(市)和市轄區建立政協問題的通知》,要求恢復和發展政協組織,打開統戰工作新局面。上世紀80年代,全國的“縣”和中心城市的“市轄區”大多設立了政協組織。

區縣(市)建立政協,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在歷史上,人民政協曾有過數次大規模的組織和工作延伸。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的規定,政治協商會議得在中心城市、重要地區及省會設立地方委員會,作為該地區各民主黨派及人民團體的協商及保證實施決議的機關。

1954年12月,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制訂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市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省委員會、自治區委員會、直轄市委員會和市委員會。其他地方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設地方委員會。按照章程說明的解釋,除省、自治區、直轄市外,可設政協地方委員會的主要是指那些統戰任務比較重的地方,有些市如因人口少,社會關系比較簡單,也可以考慮不設地方委員會。而縣主要是農業區,社會關系比較簡單,除少數的縣在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設地方委員會外,大部分的縣不需要設地方委員會。

根據這部政協章程,各省級政協組織全面設立,一些省會城市和其他統戰對象較多的市、縣也相繼成立政協機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民政協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經過政協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人民政協在組織上全面恢復,在制度上進一步完善。1978年3月,五屆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修改了1954年章程,這次會議標志著中斷10多年之久的人民政協得到全面恢復。1982年11月召開的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對政協章程再次進行了修改,章程第三十九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自治州、設區的市、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凡有條件的地方,均可設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該地方的地方委員會”。

1983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縣(市)和市轄區建立政協問題的通知》中指出:“現在統一戰線工作正在逐步深入到基層。統戰工作的對象,有相當大的數量在縣里。一般縣(市)和市轄區都有相當數量的非共產黨知識分子干部;很多縣市和市轄區還有人數不等的原工商業者、少數民族、宗教愛國人士,去臺人員家屬、親友,歸僑、僑眷,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有些縣市和市轄區還有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以及臺灣同胞等。我們要加強同他們的團結和合作,把他們中間有適當條件的、有代表性的人士,吸收到政協中來,以利于打開統戰工作的新局面。”

根據當時中辦的《通知》精神,沒有設立政協的縣市和市轄區,統戰對象較多的可以設立政協,統戰對象很少的也可以不設立政協,中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可根據情況確定。可見,當時是否要設立政協地方委員會的考慮主要是從統一戰線需要的角度,鑒于各地情況不同,統戰工作發展不平衡,統一戰線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所以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政協工作,是否需要設立地方委員會是以統戰工作的需要為標準的。

隨著這一中央文件的出臺,各地紛紛探索建立區縣(市)政協組織。1983年,中共浙江省委發文,同意桐鄉縣建立人民政協。同年5月17日,中共桐鄉縣委發出《關于桐鄉縣政協籌備小組的通知》,成立了政協籌建組。1984年3月3日,桐鄉又發出《關于調整縣政協籌備小組成員名單的通知》。

“當時要求政協機構必須在7月份成立,先前沒有實踐經驗,沒有樣板可用。”親歷者回憶,主席的報告怎么寫?會議順序怎么安排?應該邀請哪些領導?這些都不懂。眼看著浙江嘉興其他幾個縣(市)都已經建立了政協機構,籌備小組成員趕到平湖、海鹽等地取回“真經”。

“第一屆桐鄉縣政協成立之時,恰逢黨的統一戰線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縣政協督促和協助有關部門全面落實部分政協委員和‘三胞’及其親屬、知識分子等的政策和其他有關政策。”該親歷者表示,通過撥亂反正,進一步團結了各界人士,鞏固和擴大了桐鄉的愛國統一戰線。

桐鄉縣的故事,正是全國區縣(市)的一個縮影。上世紀80年代,全國的“縣”和中心城市的“市轄區”普遍設立了政協組織。

政協地方組織的擴展和健全,也是人民政協形成組織體系的重要標志。

從組織規模來看,改革開放之前,全國各級政協組織總數為1171個,大多數市轄區和縣都還沒有建立人民政協組織;到2006年年底,全國的政協組織數達3164個,其中縣(市、區)政協數占組織總數的86.7%,達2742個。各級政協委員的數量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3年還不到20萬人,到2004年突破了60萬人。這60多萬政協委員,來自30多個界別,由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和社會中堅力量組成,使人民政協形成了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強大包容性、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和強大政治動員能力的政治系統。

此外,作為區縣(市)政協的末端延伸,鄉鎮人民政協功能也在改革開放后發揮。在1986年到1989年撤鄉并鎮的政府機構改革中,為了安置人員,鄉鎮設立政協機構成為普遍現象。從1993年開始,從中央到鄉鎮又進行了一次政府機構改革,嚴格要求精簡鄉鎮人員編制。在此前后,鄉鎮人民政協機構大多被撤銷。從2004年到2006年,由于政協章程的修訂、中央頒布關于多黨合作及人民政協方面的兩個文件,政協的作用逐步受到關注,鄉鎮人民政協工作重新恢復。各地建立的鄉鎮人民政協從占用編制的專門機構,轉變為聯絡省市縣政協委員的組織,不再是一級政協組織,不具有協商和監督權,形式為鄉鎮和街道政協工作聯絡委員會、政協聯絡組等。

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是一種歷史發展趨勢。進入新階段,人民政協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全局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不光有利于發揮人民政協的統戰性和團結聯合的優勢,進一步發展壯大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鞏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同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新時期政協主動開展群眾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

如今,區縣(市)政協已經成為人民政協組織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層政協工作的熱鬧繁忙,基層政協委員的履職和思考,也正是人民政協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