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見證絲綢之路的“鎏金銅蠶”

2017年08月04日 16:41 | 作者:許心 | 來源:收藏快報
分享到: 

荀子《蠶賦》盛贊蠶“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后存”。從“春蠶到死絲方盡”到“辛勤得繭不盈筐”,小小春蠶食葉而吐絲,絲盡而化蛹成蛾,這一唯美傷感的意象也使蠶一直為古今詩人們所吟誦。這不禁令筆者聯想起曾經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時,有幸欣賞到一件絕美的漢代鎏金銅蠶(見圖1、2)。

圖1

圖1

圖2

圖2

此蠶出土于陜西省石泉縣。其形態生動逼真,扁圓長條形,通長5.6厘米,胸圍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個腹節,昂首吐絲或眠狀,體態逼真。頭部中間浮雕2個圓眼,兩眼間有一凸線,上緣為額頭陰刻狀紋,邊下沿施2個小乳狀突,頸背部刻出形凸線紋,腰背部橫刻兩道凸紋,尾部向背部翹起,腹部素面無紋,刻工精致。尤其是豐滿的鎏金,更突顯出此蠶的珍貴。鎏金銅蠶體現著中國先輩的智慧。鎏金是一種給金屬表面涂金的加工工藝,這一技術在戰國時期就已非常成熟,在漢代使用普遍。將金箔融化于汞,再涂之于器物表面,經過加熱之后汞會蒸發掉,金就貼于器物之上。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于金蠶的記載,比如晉代陸翽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所發現“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不可勝數”,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也記載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余雙”;北宋李昉編纂的《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里“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而這些史傳筆記中所提到的“金蠶”究竟長什么樣子,一直到這只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才算有了實物佐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蠶是豐盈潤物、執著奉獻的象征,也是羽化重生的象征。這件文物可能是陪葬品寓意重生,也可能用于祈禱和慶祝蠶桑豐收。以蠶入葬的傳統,最早于甲骨文中就有記載,“蠶示三牛”“蠶示三宰”的占卜記錄,以及商周遺址屢屢發現的精工細琢的玉蠶,證明了商周時期對蠶神祭祀禮儀已經是相當隆重了。漢代開始出現金蠶是以一種新出現的金屬材料延續著古老的信仰罷了。孟子曾言:“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荀子專門著有《蠶賦》,盛贊其“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后存”。不難看出,蠶在中國的傳統中被賦予了孕育、財富等美好意蘊。無論是石蠶、玉蠶、陶蠶、金蠶,都是蠶神不同的物化形態,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中國人對蠶之神力生生不息的崇拜。 

作為和平使者,神奇的蠶見證了東西方文明“千絲萬縷”的聯系。公元前4世紀,希臘文獻中第一次將中國叫做“賽里斯”,意即“蠶絲之國”,而那時中國絲綢已傳入歐洲很長時間了。據《石泉縣志》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由于當時養蠶之風盛行,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漢代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艷,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致。其見證東西方文明交融。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能途經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中國通往西域的商路以“絲綢之路”馳名于世界。


編輯:楊嵐

關鍵詞:鎏金銅蠶 見證絲綢之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