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一顆紅棗為何兩般境遇

2017年06月26日 14:12 | 作者:趙永平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前幾天在西部地區紅棗之鄉走訪,公路邊隨處可見的一堆堆爛棗讓人揪心。當地人解釋,去年大棗產量不低,但雨水大,裂果多,行情跌了一半還沒人收。紅棗滯銷,棗農著急,眼巴巴看著辛苦一年的收成爛在地里。

同樣種紅棗,中部地區一個棗鄉的棗農不愁賣。這些年,縣里引進一大批深加工企業,一顆大棗,可當鮮棗賣,也可制成棗飲、棗茶、酵素等200多個系列產品,增值幾倍、十幾倍。有訂單有保障,棗農告別“擺地攤賣大棗”的階段。

timg (4)

論資源,西部棗鄉并不差。充足的光照,獨特的沙質土壤,是世界公認的“水果優生區域”。然而農業優勢沒有轉化成市場優勢,短板就在產業化上。當地干部分析,農業企業少,龍頭更少;初級加工多,深加工產品少;中間產品多,終端產品少,大多農產品“原字號”上市,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市場意識不強,轉型發展不快,近年來“棗賤傷農”頻繁上演。

西部棗鄉的困境,正是傳統農業面臨的難題。比較效益低、農民增收慢,今后農業怎么干,方式怎么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出答案:調優產品結構,調好生產方式,調順產業體系。要在打通上下游產業鏈上下功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產業鏈升值。

農業轉型,要先轉觀念。資源是優勢,可躺在資源上“睡覺”就成了包袱。西部一位棗農坦言,10多年前,這里的大棗根本不愁賣。可如今,其他地方紅棗發展很快,關鍵是人家從品種改良到田間管理,新技術一個接一個。相比之下,當地棗農還是老辦法,一旦遇上自然災害,減產、病害難以避免,常常賣不上價。

農業轉型,也要機制保障。西部棗鄉的農業資源,吸引了不少企業的目光,但考察之后,愿意扎根的卻不多。有人擔心,政府的手伸得太長,剛有合作意向,政府就流露出“拉郎配”的苗頭。有人擔心,政策不穩,說好的稅收、用地等優惠政策,過幾年會不會變卦?還有人擔心,當地交通不發達,流通成本高企,企業經營負擔重。

補齊農業產業化短板,必須沖破思想藩籬,下大力氣打破體制機制瓶頸。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場全方位變革,首先要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讓企業健康成長,而不能拔苗助長,政府須縮回亂伸的手。企業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同樣是賣棗,河南“好想你”用果丹皮工藝加工成“中國口香糖”,將三粒棗一小袋分裝,打出“一日三棗,青春永葆”的健康理念,實現產品增值。

扶持農業產業化,不僅要輸血,更要增強“造血”功能。政府權力瘦身,服務要健身,多傾聽企業訴求,暢通流通渠道,為農產品加工開辟“綠色通道”,推進產加銷一體化。降低金融門檻,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完善財政、稅收政策,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多措并舉,才能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扶持農業產業化,不能忽視農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不僅要看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錢袋子”是否鼓起來。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里,農產品生產絕大多數還是靠普通農戶。要完善企業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讓更多棗農們分享增值收益,讓好棗賣上好價!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農業 紅棗 企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