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從每年十大考古發現中選出 360余文物展現《美·好·中華》

2017年05月09日 15:46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360余文物展現《美·好·中華》

工作人員正在點校文物。

玉人

▼帶蓋銅方鼎

▲勾花皮鞋

青釉瓜棱腹執壺

本報記者 劉冕

昨晚,隨著最后一批“貴客”安全抵達首都博物館庫房,即將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開幕的《美·好·中華》展覽的360余件(套)文物已經從全國21個省區市聚齊。未來幾天,經過點校、拍照等環節后,這些文物將有序進入展廳,為觀眾講述中華美好。這也是今年本市展覽界的重頭戲。

市文物局發布消息:此次參展文物是從全國49家單位調撥的,主要是從近20年來每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來的,年代從史前跨越到明清時期。其中八成以上從未到過北京,有些文物甚至是第一次離開故土。

昨日,記者探訪了此次展覽的文物開箱過程。

展品涵蓋史前至明清

“我們從去年春節開始甄選文物,粗略篩選了大約800件,之后到各地去一件一件地精挑。準入門檻,就是美!”首博文物庫房里,展覽承辦方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策展人戴鵬倫介紹,所有展品都是被裝在特定的囊匣里,小心翼翼地從全國各地運來,每一件開箱時都需要文物保管部門和首博工作人員在場,測量、拍照,確認無誤后才能擺進展柜。

進入展廳,中華的美好將分成史前、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來展示。“觀眾逐一走過360余件文物,就可以看到美學發展歷程與中華文明發展規律融為一體的過程。”展覽策展人馮好說,“我們希望在詮釋美學流變的同時揭示美學現象背后蘊含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

與以往的文物展相比,《美·好·中華》展覽的美幾乎體現在每一個角落。在展覽大綱上,每一個展覽部分的標題都取自古代典籍:

史前時期,道法自然,美來自于自然。“年紀最大的一批展品里含有一枚骨針,意味著當時人們開始穿著服飾,有了更多美的追求”。

夏商周,天地之道。以禮制為核心的秩序對當時乃至后世審美潮流產生深遠影響,對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來的文化認同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依類象形的漢字逐漸成熟,6組件文物將在這一區域展示漢字的美”。

漢唐,保合太和。從秦代到五代,政權分合、多民族融入,美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融合升華。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的佛光寺一隅在展廳重現,南北方民族特色的文物齊聚。

宋元明清,和合能諧。95件(套)文物中,有一批是與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文物。

“展覽并未設計尾聲,象征著中華審美延續至今,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沒有終點。”馮好介紹。

12件“最美”藏品領銜

首博策展人李丹丹去年設計了首博的《婦好展》,對于這一次展覽設計,她想法挺多:“我們要做一條長長的走廊,仿佛一條時空紐帶,將觀眾從展廳入口直接引入展廳中間,一路上會通過一些透視的方法,讓觀眾看到展廳內的一些場景,領略史前古樸的美,看到南方獨有的秀美,領略北方豪邁的壯美。”

在這條長廊上,還將展出12件“最美”文物。“每一件文物代表一個朝代人們對美好的認知。”馮好手里有一份“最美”初選名單,河南省三門峽出土的彩陶盆、湖北隨州出土的方蓋鼎、秦始皇陵出土的銅雁、遼寧出土的雙鹿紋金牌飾等均已入圍。“也有一些朝代競爭很激烈,因為美好的東西太多了。”

精絕國故址勾花皮鞋上展

本次展覽參展文物涉及21個省區市49家單位的360余件(套)文物。這些文物主要是從近20年來歷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來的,還輔有少數未獲得“十大”的重要發現。

梳理這些文物,一批與帝王有關。“海昏侯劉賀墓葬里奪目的金子這次沒有來,我們選擇了4件其他文物。”李丹丹說,“秦始皇陵選擇了一件銅雁,一比一的比例,栩栩如生。隋煬帝墓出土的蹀躞(dié xiè)金玉帶和曹操墓出土的石牌,都將在展廳出現。”

這些代表中華之美的文物,篩選入京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也充滿了曲折的美。舉個例子,最初工作人員希望選取一件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百戲俑,展現當年雜技藝術的美。“遺憾的是,百戲俑的檔期都排滿了,陜西文物部門推薦了另外一件銅雁。”馮好說,“正中下懷,這件文物非常生動,可以反映出當年工匠的高超技巧。”

一些少數民族的文物也入選了此次展覽。比如新疆文物研究所收藏的一件勾花皮鞋,是1995年在尼雅遺址出土的。經考證,這里是漢晉時期精絕國的故址,是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處東西交通要塞。

點校現場

每件文物至少拍6張“證件照”

“慢點,慢點,慢點。”重要的事情,策展人戴鵬倫連說了三遍。一名工作人員彎腰,將一件方鼎青銅器捧出囊匣,放在桌子上。

“讓著點,讓著點,讓著點。”又是連著三聲,戴鵬倫直接上前,幫著后邊一位手捧著一個青銅蓋子的工作人員清場。

這兩件是一組,出土自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戴鵬倫說:“這批文物自發掘以來一直被藏在庫房里,連囊匣都是為這次展覽專門定制的。”

“高50厘米,寬45厘米乘30厘米,邊沿修復處有裂,通體有銹。”工作人員湊近青銅器,邊觀察邊報出文物當前情況,任何細節都不放過。

一張文物點校清單上,交方經手人和接方經手人都需要簽字。“每一件文物至少要拍6張照片,像這件有銘文的,還要拍攝細節。”

一件青銅器,不算拍攝時間,點校過程持續了大約50分鐘。

展覽看點 1

十三環蹀躞(dié xiè)帶:

隋煬帝很時尚

展覽中,與名人有關的文物不少。其中一件蹀躞金玉帶屬于隋煬帝。蹀躞是小步疾走的意思。

這條腰帶怎么用?跟現在的腰帶有什么區別?專家說,盛唐時期,從皇室宮廷到普通達官顯貴,均以配用玉帶為榮。從玉帶的底色還能看出其官階。據兩唐書的記載,最高等級的玉帶底色為紫色,整條玉帶由十三塊組成。而在每塊玉帶板的下方,帶有能掛載小物品的小鉤的玉帶便被稱為“蹀躞帶”。

此次揚州曹莊隋煬帝墓出土的蹀躞金玉帶就是帶具系統中的最高等級,是目前國內唯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這種玉帶最初起源于北方草原民族,從隋唐時期開始流行于漢地,算得上文明交流的產物。

“隋煬帝能文能武,佩戴著十三環金鑲玉蹀躞帶,也顯示出他對衣著打扮很講究,很時尚。”專家介紹,蹀躞帶上會佩掛各種隨身應用的物件,如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石之類。

還有一段花絮值得一提。相傳,隋煬帝楊廣死后,蕭皇后與宮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將他葬于江都宮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離開江都后,鎮守江都的大將感念隋煬帝舊恩,為其發喪并改葬于吳公臺下。后來,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蕭皇后病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尸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

幾經遷葬,隋煬帝陵也曾被“認錯”過。最初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的隋煬帝陵,位于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于是出資修復,并囑托書法家寫墓碑。上世紀80年代后,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游景點。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顯示墓主為楊廣。

展覽看點 2

阿育王塔:曾藏身雷峰塔地宮

隨著白蛇傳的廣為傳播,西湖畔的雷峰塔也聲名遠揚。

2001年3月11日,全國各地媒體蜂擁而至杭州,他們將鏡頭對準雷峰塔,這里的地宮要發掘。參加過當年報道的一位記者回憶,當時住在附近的一位老者潑冷水:“塔里什么都沒有,塔倒的時候,白娘娘也走了。”

結果大反轉了,經過18個小時的發掘,考古人員從地宮中取出了數十件珍貴文物。五代吳越國王錢俶作的《華嚴經跋》殘碑和盛放金棺的純銀阿育王塔重見天日。專家介紹,雷峰塔地宮發掘填補了五代十國時期佛塔地宮考古的空白,地宮內出土的文物等級高、制作精,代表了吳越國金銀器、玉器、銅器制作的最高工藝水平。

這件阿育王塔高約36厘米,底座邊長約12厘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構成。基座下面用方形銀板封護,塔座的每側以菩提樹、禪定小佛像4尊相間作裝飾。

塔身方形,每面鏤刻佛本生故事畫面。“薩埵太子舍身飼虎”表現佛陀過去生為印度太子時,與兄出游,見一母虎與七幼虎奄奄一息,遂刺身出血,舍命喂虎。“尸毗王割肉貿鴿”表現了佛陀過去生為尸毗王,為救護被鷹追逐的鴿子,以血肉之軀換取鴿子生命的場景。“快目王舍眼”表現持針刺眼的情節。佛陀過去生為快目王時,以眼施與盲婆羅門,并誓愿未來成佛時令此婆羅門得慧眼。“月光王施首”表現了樂善好施的月光王布施首級給勞度叉的情節。

這件文物也被評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展覽看點 3

遼代燭臺:歷經千年仍可拆裝

2015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小王力溝遼墓找到了一盒墓志,四周裝飾十二生肖人物,陰刻篆書“故貴妃蕭氏玄堂志銘”幾字。結合墓志及相關史料,該貴妃為遼圣宗妃,出自遼代后族最為顯赫的蕭阿古只一系。

更有意思的是,墓志中記載“遼皇族耶律氏漢室之宗,劉氏也。后族系出蘭陵。”而蘭陵蕭氏之祖是漢相蕭何的子孫。專家說:“這是少數民族與漢族聯姻的最好證明,恰恰說明自古我們就是多民族友好共處的。”

史料記載,此次發掘的蕭皇后其家族在遼代九帝中共出過四位皇后,是遼外戚最為顯赫的一支。目前,考古工作者懷疑墓葬中的這位是遼圣宗的第一位皇后。

此次展覽,該墓葬出土的一座銅燭臺亮相,雖然已有千歲,但這件三節燭臺依舊可以拆裝自如。

展覽看點 4

祭祀禮器“豆”:“羋月”家會用力學平衡

此次抵京的文物中,有一件漆器是配著“支架”來的。在現場,這件鳳鳥蓮花漆豆被安置在一個塑料支架上。

配支架,是因為此豆造型奇特:由蓮花豆盤、鳥首、鳥身、鳥爪與蛇身分件制成,用榫卯連接和生漆粘接兩種方法拼合。其中盤腹較深,口微斂,內壁弧,口沿平直。盤外壁上部一周浮雕十四瓣仰蓮花。盤下以一鳳鳥為柄,鳳頭后仰向上,鳥頸彎曲較長,鳳冠呈倒式與鳥背相接,鳥嘴張開至極限,鳥嘴里銜住方形榫頭,榫頭插入盤底榫孔內。鳳鳥站立于蛇身之上,鳥身、雙翅、鳥尾、鳥腿用整木雕刻。鳥胸脯前傾呈圓弧形,雙翅略張與鳥背平,鳥尾呈扇形,雙腿并列略呈蹲立之勢,兩爪平齊抓住一條蜷伏的蛇。蛇身修長,蜷伏成“十”字形,蛇頭向后而偏左側,蛇尾較細長且后飄上翹至鳥尾下部中間呈支撐狀,頂住鳥尾,以起支撐作用,這表明楚人在制作器物的過程中已能較好地運用物理學中受力平衡原理。“太精巧了,加上年代久遠,已經不再適合受力,所以荊州博物館特意給文物定制了支架承重。”

“豆”是用來做什么的?專家說,大多用于盛放腌菜、肉醬或調味品,與鼎、簋等組合為成套的祭祀禮器。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這件文物出土自荊州市沙市區天星觀村長湖南岸的湖灘上,是一座楚墓里的陪葬品,算是“羋月”家的祭祀禮器。

展覽看點 5

秦始皇陵青銅雁:

古代水禽也集中管理

大多數時候,陪葬坑埋葬的是真正鳥獸,經年累月再出土時就只剩下骨骼了。可在秦始皇陵的一處陪葬坑,按1:1比例制作的青銅水禽坑,真實再現了當時的自然環境。

專家介紹,青銅水禽共出土46件,其中包括青銅天鵝、青銅鶴及青銅雁三個種類。由于盜擾及坑體焚毀坍塌,這些水禽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有些甚至已經無法修復了。

此次一件青銅雁到訪首博,由于長時間潮濕環境的侵蝕,水禽周身銹蝕嚴重。“出土時青銅水禽都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白色彩繪,可見,當時青銅水禽制作完成時,表面也施有彩繪。”專家說:“隨葬坑里有人造的河流,這些出土的青銅水禽或站或立,頭部均朝向象征性的河道中央。”

秦始皇陵博物館的資料顯示,出土的水禽既不作嗷嗷待哺狀,也不作引吭高歌狀,展示的都是動態過程中的瞬間姿態,姿態閑散,動作不一,在木臺上或立或臥,有的水中覓食,有的伏臥小憩,有的曲頸汲水,栩栩如生。水禽的生動形象說明它們是被集中管理的,此時還沒有被主人召集起來從事某類活動。

從近20年來每年十大考古發現中選出,來自21個省區市,八成以上首次來京360余文物展現《美·好·中華》


2017年05月09日09:3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360余文物展現《美·好·中華》

    工作人員正在點校文物。

    玉人

    ▼帶蓋銅方鼎

    ▲勾花皮鞋

    青釉瓜棱腹執壺

    本報記者 劉冕

    昨晚,隨著最后一批“貴客”安全抵達首都博物館庫房,即將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開幕的《美·好·中華》展覽的360余件(套)文物已經從全國21個省區市聚齊。未來幾天,經過點校、拍照等環節后,這些文物將有序進入展廳,為觀眾講述中華美好。這也是今年本市展覽界的重頭戲。

    市文物局發布消息:此次參展文物是從全國49家單位調撥的,主要是從近20年來每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來的,年代從史前跨越到明清時期。其中八成以上從未到過北京,有些文物甚至是第一次離開故土。

    昨日,記者探訪了此次展覽的文物開箱過程。

    展品涵蓋史前至明清

    “我們從去年春節開始甄選文物,粗略篩選了大約800件,之后到各地去一件一件地精挑。準入門檻,就是美!”首博文物庫房里,展覽承辦方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策展人戴鵬倫介紹,所有展品都是被裝在特定的囊匣里,小心翼翼地從全國各地運來,每一件開箱時都需要文物保管部門和首博工作人員在場,測量、拍照,確認無誤后才能擺進展柜。

    進入展廳,中華的美好將分成史前、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來展示。“觀眾逐一走過360余件文物,就可以看到美學發展歷程與中華文明發展規律融為一體的過程。”展覽策展人馮好說,“我們希望在詮釋美學流變的同時揭示美學現象背后蘊含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

    與以往的文物展相比,《美·好·中華》展覽的美幾乎體現在每一個角落。在展覽大綱上,每一個展覽部分的標題都取自古代典籍:

    史前時期,道法自然,美來自于自然。“年紀最大的一批展品里含有一枚骨針,意味著當時人們開始穿著服飾,有了更多美的追求”。

    夏商周,天地之道。以禮制為核心的秩序對當時乃至后世審美潮流產生深遠影響,對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來的文化認同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依類象形的漢字逐漸成熟,6組件文物將在這一區域展示漢字的美”。

    漢唐,保合太和。從秦代到五代,政權分合、多民族融入,美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融合升華。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的佛光寺一隅在展廳重現,南北方民族特色的文物齊聚。

    宋元明清,和合能諧。95件(套)文物中,有一批是與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文物。

    “展覽并未設計尾聲,象征著中華審美延續至今,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沒有終點。”馮好介紹。

    12件“最美”藏品領銜

    首博策展人李丹丹去年設計了首博的《婦好展》,對于這一次展覽設計,她想法挺多:“我們要做一條長長的走廊,仿佛一條時空紐帶,將觀眾從展廳入口直接引入展廳中間,一路上會通過一些透視的方法,讓觀眾看到展廳內的一些場景,領略史前古樸的美,看到南方獨有的秀美,領略北方豪邁的壯美。”

    在這條長廊上,還將展出12件“最美”文物。“每一件文物代表一個朝代人們對美好的認知。”馮好手里有一份“最美”初選名單,河南省三門峽出土的彩陶盆、湖北隨州出土的方蓋鼎、秦始皇陵出土的銅雁、遼寧出土的雙鹿紋金牌飾等均已入圍。“也有一些朝代競爭很激烈,因為美好的東西太多了。”

    精絕國故址勾花皮鞋上展

    本次展覽參展文物涉及21個省區市49家單位的360余件(套)文物。這些文物主要是從近20年來歷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來的,還輔有少數未獲得“十大”的重要發現。

    梳理這些文物,一批與帝王有關。“海昏侯劉賀墓葬里奪目的金子這次沒有來,我們選擇了4件其他文物。”李丹丹說,“秦始皇陵選擇了一件銅雁,一比一的比例,栩栩如生。隋煬帝墓出土的蹀躞(dié xiè)金玉帶和曹操墓出土的石牌,都將在展廳出現。”

    這些代表中華之美的文物,篩選入京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也充滿了曲折的美。舉個例子,最初工作人員希望選取一件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百戲俑,展現當年雜技藝術的美。“遺憾的是,百戲俑的檔期都排滿了,陜西文物部門推薦了另外一件銅雁。”馮好說,“正中下懷,這件文物非常生動,可以反映出當年工匠的高超技巧。”

    一些少數民族的文物也入選了此次展覽。比如新疆文物研究所收藏的一件勾花皮鞋,是1995年在尼雅遺址出土的。經考證,這里是漢晉時期精絕國的故址,是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處東西交通要塞。

    點校現場

    每件文物至少拍6張“證件照”

    “慢點,慢點,慢點。”重要的事情,策展人戴鵬倫連說了三遍。一名工作人員彎腰,將一件方鼎青銅器捧出囊匣,放在桌子上。

    “讓著點,讓著點,讓著點。”又是連著三聲,戴鵬倫直接上前,幫著后邊一位手捧著一個青銅蓋子的工作人員清場。

    這兩件是一組,出土自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戴鵬倫說:“這批文物自發掘以來一直被藏在庫房里,連囊匣都是為這次展覽專門定制的。”

    “高50厘米,寬45厘米乘30厘米,邊沿修復處有裂,通體有銹。”工作人員湊近青銅器,邊觀察邊報出文物當前情況,任何細節都不放過。

    一張文物點校清單上,交方經手人和接方經手人都需要簽字。“每一件文物至少要拍6張照片,像這件有銘文的,還要拍攝細節。”

    一件青銅器,不算拍攝時間,點校過程持續了大約50分鐘。

    展覽看點 1

    十三環蹀躞(dié xiè)帶:

    隋煬帝很時尚

    展覽中,與名人有關的文物不少。其中一件蹀躞金玉帶屬于隋煬帝。蹀躞是小步疾走的意思。

    這條腰帶怎么用?跟現在的腰帶有什么區別?專家說,盛唐時期,從皇室宮廷到普通達官顯貴,均以配用玉帶為榮。從玉帶的底色還能看出其官階。據兩唐書的記載,最高等級的玉帶底色為紫色,整條玉帶由十三塊組成。而在每塊玉帶板的下方,帶有能掛載小物品的小鉤的玉帶便被稱為“蹀躞帶”。

    此次揚州曹莊隋煬帝墓出土的蹀躞金玉帶就是帶具系統中的最高等級,是目前國內唯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這種玉帶最初起源于北方草原民族,從隋唐時期開始流行于漢地,算得上文明交流的產物。

    “隋煬帝能文能武,佩戴著十三環金鑲玉蹀躞帶,也顯示出他對衣著打扮很講究,很時尚。”專家介紹,蹀躞帶上會佩掛各種隨身應用的物件,如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石之類。

    還有一段花絮值得一提。相傳,隋煬帝楊廣死后,蕭皇后與宮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將他葬于江都宮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離開江都后,鎮守江都的大將感念隋煬帝舊恩,為其發喪并改葬于吳公臺下。后來,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蕭皇后病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尸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

    幾經遷葬,隋煬帝陵也曾被“認錯”過。最初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的隋煬帝陵,位于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于是出資修復,并囑托書法家寫墓碑。上世紀80年代后,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游景點。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顯示墓主為楊廣。

    展覽看點 2

    阿育王塔:曾藏身雷峰塔地宮

    隨著白蛇傳的廣為傳播,西湖畔的雷峰塔也聲名遠揚。

    2001年3月11日,全國各地媒體蜂擁而至杭州,他們將鏡頭對準雷峰塔,這里的地宮要發掘。參加過當年報道的一位記者回憶,當時住在附近的一位老者潑冷水:“塔里什么都沒有,塔倒的時候,白娘娘也走了。”

    結果大反轉了,經過18個小時的發掘,考古人員從地宮中取出了數十件珍貴文物。五代吳越國王錢俶作的《華嚴經跋》殘碑和盛放金棺的純銀阿育王塔重見天日。專家介紹,雷峰塔地宮發掘填補了五代十國時期佛塔地宮考古的空白,地宮內出土的文物等級高、制作精,代表了吳越國金銀器、玉器、銅器制作的最高工藝水平。

    這件阿育王塔高約36厘米,底座邊長約12厘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構成。基座下面用方形銀板封護,塔座的每側以菩提樹、禪定小佛像4尊相間作裝飾。

    塔身方形,每面鏤刻佛本生故事畫面。“薩埵太子舍身飼虎”表現佛陀過去生為印度太子時,與兄出游,見一母虎與七幼虎奄奄一息,遂刺身出血,舍命喂虎。“尸毗王割肉貿鴿”表現了佛陀過去生為尸毗王,為救護被鷹追逐的鴿子,以血肉之軀換取鴿子生命的場景。“快目王舍眼”表現持針刺眼的情節。佛陀過去生為快目王時,以眼施與盲婆羅門,并誓愿未來成佛時令此婆羅門得慧眼。“月光王施首”表現了樂善好施的月光王布施首級給勞度叉的情節。

    這件文物也被評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展覽看點 3

    遼代燭臺:歷經千年仍可拆裝

    2015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小王力溝遼墓找到了一盒墓志,四周裝飾十二生肖人物,陰刻篆書“故貴妃蕭氏玄堂志銘”幾字。結合墓志及相關史料,該貴妃為遼圣宗妃,出自遼代后族最為顯赫的蕭阿古只一系。

    更有意思的是,墓志中記載“遼皇族耶律氏漢室之宗,劉氏也。后族系出蘭陵。”而蘭陵蕭氏之祖是漢相蕭何的子孫。專家說:“這是少數民族與漢族聯姻的最好證明,恰恰說明自古我們就是多民族友好共處的。”

    史料記載,此次發掘的蕭皇后其家族在遼代九帝中共出過四位皇后,是遼外戚最為顯赫的一支。目前,考古工作者懷疑墓葬中的這位是遼圣宗的第一位皇后。

    此次展覽,該墓葬出土的一座銅燭臺亮相,雖然已有千歲,但這件三節燭臺依舊可以拆裝自如。

    展覽看點 4

    祭祀禮器“豆”:“羋月”家會用力學平衡

    此次抵京的文物中,有一件漆器是配著“支架”來的。在現場,這件鳳鳥蓮花漆豆被安置在一個塑料支架上。

    配支架,是因為此豆造型奇特:由蓮花豆盤、鳥首、鳥身、鳥爪與蛇身分件制成,用榫卯連接和生漆粘接兩種方法拼合。其中盤腹較深,口微斂,內壁弧,口沿平直。盤外壁上部一周浮雕十四瓣仰蓮花。盤下以一鳳鳥為柄,鳳頭后仰向上,鳥頸彎曲較長,鳳冠呈倒式與鳥背相接,鳥嘴張開至極限,鳥嘴里銜住方形榫頭,榫頭插入盤底榫孔內。鳳鳥站立于蛇身之上,鳥身、雙翅、鳥尾、鳥腿用整木雕刻。鳥胸脯前傾呈圓弧形,雙翅略張與鳥背平,鳥尾呈扇形,雙腿并列略呈蹲立之勢,兩爪平齊抓住一條蜷伏的蛇。蛇身修長,蜷伏成“十”字形,蛇頭向后而偏左側,蛇尾較細長且后飄上翹至鳥尾下部中間呈支撐狀,頂住鳥尾,以起支撐作用,這表明楚人在制作器物的過程中已能較好地運用物理學中受力平衡原理。“太精巧了,加上年代久遠,已經不再適合受力,所以荊州博物館特意給文物定制了支架承重。”

    “豆”是用來做什么的?專家說,大多用于盛放腌菜、肉醬或調味品,與鼎、簋等組合為成套的祭祀禮器。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這件文物出土自荊州市沙市區天星觀村長湖南岸的湖灘上,是一座楚墓里的陪葬品,算是“羋月”家的祭祀禮器。

    展覽看點 5

    秦始皇陵青銅雁:

    古代水禽也集中管理

    大多數時候,陪葬坑埋葬的是真正鳥獸,經年累月再出土時就只剩下骨骼了。可在秦始皇陵的一處陪葬坑,按1:1比例制作的青銅水禽坑,真實再現了當時的自然環境。

    專家介紹,青銅水禽共出土46件,其中包括青銅天鵝、青銅鶴及青銅雁三個種類。由于盜擾及坑體焚毀坍塌,這些水禽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有些甚至已經無法修復了。

    此次一件青銅雁到訪首博,由于長時間潮濕環境的侵蝕,水禽周身銹蝕嚴重。“出土時青銅水禽都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白色彩繪,可見,當時青銅水禽制作完成時,表面也施有彩繪。”專家說:“隨葬坑里有人造的河流,這些出土的青銅水禽或站或立,頭部均朝向象征性的河道中央。”

    秦始皇陵博物館的資料顯示,出土的水禽既不作嗷嗷待哺狀,也不作引吭高歌狀,展示的都是動態過程中的瞬間姿態,姿態閑散,動作不一,在木臺上或立或臥,有的水中覓食,有的伏臥小憩,有的曲頸汲水,栩栩如生。水禽的生動形象說明它們是被集中管理的,此時還沒有被主人召集起來從事某類活動。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物 展覽 出土 中華 隋煬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