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九三學社調研組赴陜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

2017年04月25日 14:56 | 作者:楊琴冬子 | 來源:團結報
分享到: 

把老區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 

——九三學社調研組赴陜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側記


陜西,這里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紅色根據地,是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軍隊奔赴抗日前線、走向新中國的出發點。但是三秦大地的熱土上,至今還有為數不少的特殊困難群眾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

4月11日至18日,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叢斌率隊赴陜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從陜北到陜南,從黃土高坡到秦巴山區,調研組翻山越嶺、馬不停蹄,行程3970公里,深入2市3縣4村,查看260戶建檔立卡資料,走訪151戶貧困群眾,同鄉村干部4次座談,面對面聽取干部群眾意見和建議,向中共省委、省政府反饋調研情況。8天日程滿滿當當,晝夜兼程,調研組一路在發現、在探索、在思考。

脫貧攻堅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賀敬之耳熟能詳的“信天游”詩歌《回延安》,總能喚起人們對紅色延安的一往深情。調研組第一站便選擇了80年前陜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延安。

“老鄉,你們現在生活怎么樣?”“去年收入好嗎?有沒有什么困難?”下午14時許,調研組剛下飛機,便驅車沿著延河邊蜿蜒陡峭的鄉村公路來到黑家堡鎮胡家村。一下車,叢斌便與去年剛剛脫貧的村民白延芳拉起家常。

白延芳激動地說不出話來,趕忙迎著調研組來到自己家。走入干凈整潔的庭院,一排具有濃郁黃土高原特色的3孔窯洞映入眼簾。

“14年前,我丈夫得了腦梗,僅看病就花了7萬多。那時候沒有政策,我們借錢看病,里里外外就靠我一個人,日子太苦了。現在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好的很!去年,我們家種了3畝葡萄,1畝苞谷,收獲的時候鎮里的幫扶人還幫我們找銷路。我有時在鎮上打些零工,去年一共收入19000多塊。最近,我丈夫腦梗復發去醫院看病花了3000多塊,但是我們參加了‘新農合’,自己只掏1450元就把病看好了。”打開話匣子,白延芳喜滋滋地介紹自己家庭脫貧的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講到脫貧攻堅時,用了一個生動形象的詞語“繡花”,指出“脫貧攻堅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叢斌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脫貧攻堅。這項工作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苦卓絕實踐探索。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特點,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三農’問題仍然相當突出,必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廣大農村發展的科學之道。”

調研組認為,精準扶貧要用好“繡花針”,練好“繡花功”。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致貧原因狀況各不相同,工業基礎較好的縣區扶貧開發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以農業為主的縣區。即便是同一個地區,產業結構也可能千差萬別。“鐵杵磨成繡花針”,精準扶貧貴在“精準”,一定要結合當地主要特點,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特征,有針對性地提供產業、技術、人才、市場、資金幫扶,決不能“千人一面”“百村一策”。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梁,一個個窯洞一座座房。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宛如一張飽經滄桑的臉,延安市延川縣關莊鎮大張村就坐落在山脈之間。鄉親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牽動著調研組的心。

厚重的黃土地,養育了樸實的陜北人。忠誠和奉獻是革命老區人民金子般的品格。77歲老人李樹珍給我們展示了4塊珍貴的勛章和1本優秀老山戰士證書。“長征勝利80年了,我們對紅軍的感情從來沒有變過。人不能忘本,我們是喝著延河水、吃著高粱饃饃長大的。改革開放38年了,問題太多了,慢慢來。三年五年,五年八年,一定能解決。我相信共產黨,相信習近平!”李樹珍深情地說。

延安革命老區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故事,都觸動調研組專家的心。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副主委趙力強感慨地說:“什么是真正的‘延安精神’?李樹珍老人的話給了我們答案。當年,延安人民用小米飯、南瓜湯,用大愛滋養著共產黨,孕育著新中國。革命老區人民對革命事業始終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我深刻體會到,脫貧攻堅民主監督不僅僅是一項工作,更是老區人民沉甸甸的囑托。”

叢斌指出,民主黨派對陜西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目的不是“挑毛病”,而是要幫助當地黨委政府發現扶貧攻堅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找問題不是目的,目的是解決問題,真正把扶貧工作做好。參政黨與執政黨終極目標是一致的,角度是多元化的。

精準扶貧要補足農村健康之“鈣”

4月16日清晨,調研組離開前往陜南漢中市繼續一戶一策調查。“您家都有什么產業?去年收入多少?”“平常看小病一年自己開銷多少?大病合作醫療給報多少……”在寧強縣巨亭鎮流溪溝村一家農戶院內,九三學社中央社會服務部副巡視員陳克文坐在手工編制的小方凳上,一邊問,一邊記,認真做調查記錄。

李榮美家唯一一處房產,那座建于1954年的祖屋已成危房,不堪風雨。用木頭和泥巴建造的屋頂透出縷縷陽光,土坯房內廚房灶臺上盤著蜘蛛網,一旁老舊的壇壇罐罐落滿灰塵,只有平常吃的藥整整齊齊地碼在桌子上。李榮美說:“2008年地震后老宅就成了危房,平日里只要刮風下雨,房子都會咿呀作響,似要垮塌,聽到就覺得嚇人。我們都不敢住屋子里,臨時在門口搭個窩棚睡覺,等著搬遷安置。”

走出大山,外出務工,是人人都知道的脫貧致富路。嘉陵江雖美,但這片青山綠水,流溪溝村民非常留戀,卻不愿留守。出山的公路已經建好,沿著代桃路20公里外就是G108國道,但并不是所有流溪溝人都能走。

調研組發現,當地很多家庭成員因病喪失了勞動能力,沒有富余勞力向山外輸出。病魔就如藤蔓,拴住了他們邁出大山、脫貧致富的腳步。

調研組認為,因病致貧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家庭經濟基礎薄弱,無力負擔醫療費用,雖然“新農合”業已普及,但農民很難就近就醫,“新農合”報銷的金額、報銷的額度也很有限;另一方面則是疾病奪走了家庭成員的勞動能力。目前農村貧困群體大部分為缺乏勞動力的傷、殘、病人口,他們想脫貧因受客觀條件制約,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目前多數扶貧項目為養殖、種植等產業扶貧,大部分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不能獨立承擔,影響了扶貧項目實施的效果。

九三學社社員西安財經學院副教授景明利建議,“政府要繼續強化頂層設計,充分考慮醫療資源優化、城鄉均衡發展、預防和康復等內容。針對嚴重地方病,對高危、易感人群進行年度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解決因家中主要勞力因病使整個家庭陷入貧困的問題。”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陜北。一桿桿的那個紅旗喲一桿桿槍,咱們的隊伍勢力壯。”調研結束回程路上,車廂內響起陜西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優美旋律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傳得很遠,很遠……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九三學社 調研 脫貧攻堅 民主監督 陜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