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何立勝:實體經濟發展如何防止脫實向虛

2017年04月12日 10:06 | 作者:何立勝 | 來源:濟南日報
分享到: 

當前,加快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面對的一個主要挑戰是脫實向虛。一段時期以來,面對經濟運行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生態環境方面的壓力,有地方政府和實體企業認為搞制造業沒有出路,甚至把制造業等同于“夕陽產業”;還有人覺得工業化任務已經完成,現在應當“退出制造業”;還有的不顧經濟發展階段與實際條件,熱衷于資本運作,開銀行、辦信托、炒股票,通過炒熱房地產來聚集資本資源,導致了重虛輕實、脫實向虛的問題。對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防止脫實向虛”。那么,要如何才能把實體經濟“做實”呢?

首先,要找出實體經濟“瘦”的癥結

導致脫實向虛的問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微觀經濟來看,因實體經濟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存在脫節之處,導致從事一般制造業的企業經營成本優勢削弱。這表現為勞動力成本、環保成本快速上升,而土地使用成本、資金成本等居高不下。企業經營成本升高導致實體企業盈利逐漸下滑,企業負擔壓力增大。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為了應對成本攀升、盈利下降,其經營活動往往選擇減少、終止投資,或轉行進入房地產、金融類行業,或加杠桿擴大生產規模以實現薄利多銷。大致來看,民企多選擇前者,因為民企融資成本高,難以加杠桿;國企多選后者,因為融資成本相對低,杠桿敏感度低,同時還要承擔穩增長的任務。

從一般制造業來看,隨著時代變遷、技術革新、產業更替與需求結構的變化,制造業分化加速,從規模擴張逐漸轉向結構調整,從低端制造逐漸轉向高端制造。一般制造業已經走過高毛利時期,加之一些具體行業的產能過剩,導致相關企業出現虧損。同時,一些發達經濟體促使高端制造回流、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成本優勢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這使得我國面臨“雙向擠壓”的挑戰。

從地方政府行為來看,在環境約束強化或“一票否決”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如果還希望追求GDP增長的速度、規模,通常不是選擇去做實體經濟,而是通過提供使用土地優惠、退稅等手段競相引進或培育虛擬經濟,如金融企業、投資公司或房地產企業等。這些行業相對來錢快,且在金融或資產泡沫的助長下,容易讓投資者短期獲得高額收益,由此產生的示范效應又會引導更多資本進入,從而對其他產業發展形成“擠出效應”。

總體來看,成本因素、產能過剩、自身升級困境與資產泡沫等因素,導致實體經濟尤其是一般制造業難以獲得平均利潤率。有企業家抱怨“為銀行打工”,這或多或少反映了實體經濟之“瘦”與虛擬經濟之“肥”。只要實體企業盈利持續下滑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那么資本投資實業的意愿就很難得到提升,脫實向虛的壓力就會更大。

其次,要用創新推動“老樹發新芽”

在全球分工體系中,中國被譽為全球制造業中心或“世界工廠”。實體經濟是強國之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主要任務,是夯實國家競爭力的基礎,也是開展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根基。振興實體經濟的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相關產業或企業的利潤率。

第一,強化重點領域或關鍵環節的技術開發,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

要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引領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德國制造業之所以長盛不衰、“日本馬桶蓋”之所以走俏,與它們的制造業掌握大量核心技術有關,與這些國家高度重視實體經濟是分不開的,與一代代人的傳承密不可分。從綜合配套的角度來看,振興實體經濟需要財政、資金、產業政策的支持與引導。從微觀角度來看,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一個可行的路徑是以消費品標準和質量的提升,倒逼制造業精益生產、提供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促進“中國制造”發生品質革命。其基礎又在于塑造兩種精神,即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第二,主戰場在制造業,路徑是結構升級優化,核心是創新發展。

要通過結構升級優化提高勞動生產率,按照生產要素相對價格變化和比較優勢變化方向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其中,除了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重要的是用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鼓勵多種形式的創新,讓民間資本有更多的投資渠道,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要通過結構升級優化和市場公平競爭,提升制造業的產業集中度,促進大中小企業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網絡體系,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供應鏈,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產業價值鏈,助力步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高端。為此,需要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優化市場要素配置環境,重點是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保護企業家的創新收益。同時,實施企業制度驅動與組織模式創新,以實現更低成本、更便捷服務、更快速反應,進而滿足市場需求、適應市場競爭。

第三,順應產業變遷趨勢,促使制造業升級向形態高級、分工復雜的階段演進。

舊經濟低迷往往孕育著新經濟的可能,對于那些能在逆境中保持增長甚至爆發強大生命力的制造類企業,應當通過拓展產業價值鏈,提升產業附加值,運用產業政策、金融工具等方式,助其轉型升級。政府可以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開展“互聯網+”集群行動,推進傳統產業實施技術改造、智能改造、綠色改造等。

發展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絕不是再回頭去搞低端制造業,而是要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傳統企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

制造業本身要有自信、有定力,要以變求變,有效利用“互聯網+”更好地提升自己,積極利用虛擬經濟更好地壯大自己。

第四,“放水養魚”,降低經營成本;加強產權保護,提振民企發展信心。

所有成本的上升,都會侵蝕實體企業的利潤空間。有些企業消化不了,就難逃破產淘汰的命運;有些企業雖然勉強維持,也會處于持續虧損狀態。當前,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消解土地使用成本,解決好勞動力成本、融資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消化原料、能源與環保成本變化快的因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這是關系實體經濟生存的重大問題。

具體來看,要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重點,合理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企業用能、用地成本,較大幅度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高企業資本周轉效率,鼓勵引導企業內部挖潛。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有發展前景和生存欲望的實體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并加大研發投入。

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激活民間投資,給民間主體的投資行為以安全性保證,讓民間主體愿意投資。首先要營造產權保護的社會氛圍,增強政府的契約意識,完善民營企業公開、公正、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環境。其次要讓實體經濟能夠獲得行業的平均利潤,增強其投資和創新的積極性。最后要打破“玻璃門”,實現公平準入,推動實施金融服務與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等領域的部分市場開放、產權開放,促進民間投資政策落細、落地與完善,做到“多設路標,少設路障”。

作者: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務部主任、教授 何立勝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何立勝 實體經濟發展 脫實向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