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策劃>追問陳凱先之問 追問陳凱先之問

姚檀棟院士:“我們心里都憋著一股勁”

2017年03月11日 09:10 | 作者:王碩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想象一下———6000米以上的高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含氧量不到陸地平均值的1/3、強紫外線輻射,熱水燒不開、米飯蒸不熟,還有隨時可能出現的暴風雪、冰裂縫,乃至雪崩……在這些挑戰人類極限的環境中一待就是幾個月,你會如何?

而對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來說,這些都是他經常需要面對的情況。30多年來,姚檀棟和他的團隊一次次為了研究青藏高原,背起幾十公斤重的行囊,行走在這片令人敬畏的世界屋脊之上。

近日,一則消息讓這位低調的科學家走到了聚光燈下———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宣布,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維加獎在學界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而姚檀棟也成為該獎項設立136年來首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亞洲科學家。

姚檀棟

2015年9月,由姚檀棟委員(中)帶隊的五國聯合科考團,來到新疆、西藏交界的古里雅冰川開展野外考察,準備在這里鉆取透底冰芯。

“冰川是我一生的命運”

姚檀棟長期工作在被科學家稱為“第三極”的地方。

這里以青藏高原為中心,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這里孕育著幾十條河流,上千個湖泊;這里被稱為亞洲的水塔,它的生態變化直接影響著下游十幾個國家20多億人口……不過,正是因為它特殊的自然環境,盡管有地球上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人群依賴于此,但相比南北極,在國際上對“第三極”的研究依然偏少。

不過,這個在一般人看來望而生畏的地方,早已被姚檀棟當做了“樂土”。

40多年前,還在讀大學的姚檀棟第一次來到祁連山的冰川考察實習。當他氣喘吁吁爬上峰頂,眼前無比綺麗壯美的冰川景色讓他深深震撼。從那時起,他就認定——“冰川就是我一生的命運”。

研究青藏高原的環境變遷,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是從高海拔冰川中進行冰芯采樣,再通過研究冰芯中蘊含的各種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掌握變遷規律。由于冰芯是從下到上一層層按年代沉積起來的,最深處可追溯至幾十萬年前,可以說它記錄著過去環境的變化歷史。而掌握過去,才能更好地預測未來。

為此,冰芯采樣就成為研究的基礎。

姚檀棟給記者講述了冰芯采樣的過程———

首先,根據以前的研究及考察經驗在地圖上選點,確定1—2個考察點;然后去冰川進行實地考察,以確定地圖上找到的這個點是否合適鉆取冰芯,一般這個過程就需要2-3個月;冰芯鉆取點確定之后,第二次再上冰川開始試鉆,這大約也需要1-2個月的時間。如果試鉆成功,再開始正式打鉆。按照這樣的程序,取一根冰芯需要2-3個野外季。

因為氣候因素,這些工作只能在夏季進行,這也就意味著取一根冰芯需要2-3年的時間。

姚檀棟和他的團隊在冰川上往往是這樣的狀態:厚厚的羽絨服、行走在冰天雪地里。每走一步,都要耗費極大的體力,并且有的隊員還會感覺頭疼、惡心、氣喘,關節疼痛和嘴唇干裂潰爛。但同時,每一刻都要神經緊繃:一個疏忽,腳下可能就是幾十米深的冰縫……

在長達一兩個月的冰芯取樣過程中,要隨時對采集出的樣本認真排序、編目分類;此后再背著這些冰芯樣品、沉重的鉆機和科考儀器小心翼翼地運回營地。期間還要將采取多重技術措施防止冰芯樣品融化,這樣才能保證冰芯樣品安全運回實驗室,進行后續室內研究。

“這太艱難了。”面對記者的驚異,姚檀棟卻不以為然:“每個行當做事情都有它的艱苦。關鍵在于你要‘感興趣’或者說‘熱愛’。我喜歡青藏高原,喜歡冰川研究,不認為這個環境阻止了我的研究?!?/p>

甚至他都有些欣慰:“現在已經比過去好多了。當年我實習的時候,從蘭州大學出發到工作的地方,需要20多天;如果從北京出發,有時會用一個月。但現在,北京出發到西藏只需要4個半小時,鉆取冰芯的效率也大大提高。這就意味著,我們對青藏高原的研究效率也將越來越高?!?/p>

就是靠著這樣的“熱愛”,幾十年來,在海拔6000—7000米以上的高度,他鉆取了敦德、古里雅、達索普等一系列冰芯,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以高分辨率冰芯記錄(50年時間間隔)闡明了青藏高原過去10多萬年來氣候變化特征,揭示了過去一系列重大氣候突變事件;提出了人類活動對高海拔地區環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結果;揭示了冰芯積累量與印度夏季降水變化的關系……

用興趣引領科學精神

采訪間隙,幾位記者拿著一大堆設備路過我們向文藝組、體育組走去,邊走邊說“去拍明星”,頗為興高采烈。

望著離去的人群,記者不禁問道:過去小孩子的夢想是“長大當科學家”,陳景潤、華羅庚、錢學森家喻戶曉;但現在孩子的夢想是“當明星”,很多“科學大家”人們卻路過而不識,科學家們會不會覺得不平衡?

姚檀棟搖搖頭:“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評價成功的標準,也許明星是‘粉絲’、掌聲;而我們就是可以在研究領域中有突破,有研究成果。研究科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心無旁騖?!?/p>

不過,對于目前“過度娛樂化”的現象,姚檀棟也有著自己的憂慮。

“對基本科學精神的崇尚仍應大力培養。特別在這個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一個國家和民族對科學精神的崇尚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能夠達到的目標?!?/p>

“首先應該培養對科學的興趣?!闭f到“興趣”,他的眼睛仿佛更加閃亮了。“科學家的業余愛好就是去探索本領域科學未知的東西,那是‘上癮’的。比如我,每當到達冰川之上,每當研究有所進展,那種滿足感與激動,我拿什么都不換?!?/p>

“那么如何去激發和引導公眾對科學的興趣?”他停頓了下來,仔細思索著?!艾F在我們的教育很多是‘填鴨式’,而不是‘啟發式’。就連科普時,有時講臺上的人也在講許多專業術語,下面的聽眾如墜‘云里霧里’。”

“研究人員將掌握的知識變成大眾的知識,這是研究人員的責任。但當個人能力有限、時間有限時,就需要一個紐帶,而這個紐帶我們現在是缺失的?!?/p>

“老師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在姚檀棟看來,培養科學精神,還有重要的一環必須提及,那就是“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言傳身教”。

姚檀棟師從我國著名自然地理學家和冰川學家李吉均院士、被譽為“中國冰川之父”的施雅風院士;在國外時,他是國際著名冰芯專家勞瑞斯、湯姆森教授的學生,“幾位科學大家對我有很大的影響?!?/p>

“老一輩的科學家,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研究之上。他們除了吃飯睡覺,要不就在做實驗,要不就在寫東西,要不就在相互討論學術問題?!?/p>

那種執著和認真影響了姚檀棟的一生,而他也將這些傳遞給了他的學生。

姚檀棟常和學生說一句話“要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而這句話,是李吉均院士在姚檀棟一入學時就告訴他的。

“怎么做人?就要誠實、踏實、忠實、有責任感;做事就要執著、心無旁騖;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學問?!?/p>

在姚檀棟的學生的眼中,姚老師在野外環境中給予大家的是無微不至的關懷;但到了研究工作時,“就會要求極高、頗為嚴苛?!?/p>

“做實驗時是否下了功夫,分析數據的精度、深度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姚檀棟認為,在這點上絕不能馬虎?!翱茖W研究一定要踏實、準確;一定要執著,精益求精,這也是最基本的科學精神。”

面對時代的變化,姚檀棟也有著自己的思索?!澳贻p的科技工作者也許不能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所有的時間都放在研究上,但是這種執著與心無旁騖必不可少?!?/p>

他還提醒,“搞科研最忌諱單打獨斗,不能像電線桿那樣一個個插在那里,要形成一個團隊。”

就在這些潛移默化之下,現在的青藏所已經建立起多個包括眾多青年學者在內的梯隊式研究群體。青藏高原的研究后繼有人。

“我們的科學家難道不努力?”

姚檀棟并沒有回避目前科研領域乃至整個社會出現的“浮躁、急功近利”。

“我們戲稱,現在有‘三座大山’——為工資找項目,不停地填各種表,還有來自社會金錢、地位的各種誘惑。不管是評獎,還是去掙各種‘人才帽子’,在里面花了很多時間,影響專心做研究。”

在姚檀棟看來,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現在要做的是防止政策變化太快?!笨茖W研究需要一定的穩定性,要求科技工作者的定力、執著和潛心研究?!跋M梢越o科技工作者寬松的研究環境;評價體系上,‘指揮棒’非常重要,要通過改革評價機制鼓勵科技工作者心無旁騖地從事研究。”

但另一方面,姚檀棟認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是一種必然?!斑@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必經階段?!?/p>

“我們國家發展的確極快,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路,我們在幾十年間走過了。同時,他們在幾百年間所遇到的問題,現在在中國短期內集中爆發了出來?!?/p>

回想起1984年第一次出國時,他頗為感慨?!爱敃r國外科學家都不認可中國在國際學術研究中的地位?!?/p>

可是30多年后的今天,在很多領域,我們的科學研究已處于國際第一方陣。

姚檀棟就把維加獎的獲得歸結于“群體效應的結果”?!罢f明國際學術界會主動關注中國科學家做了什么。”

他還有更大的期望,“我們現在要慢慢開始引領并提出一些國際前沿科學問題,讓國際研究一起行動?!?/p>

“我們中國科學家難道不努力?”姚檀棟不由得坐直了身子,“我周圍的科學家就沒有不努力的。大家心里都憋著一股勁,要為我們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一些貢獻?!?/span>

記者手記

“讓興趣的萌芽逐步壯大,讓追求科學的人心無旁騖”

3月4日下午在兩會的小組討論會上,31組的科技界政協委員正圍繞科技評價體制的改革熱烈討論,國家科技獎勵是否還應該存在成為爭論的焦點。

楊忠岐委員接過話茬,“說起獎勵,我們也應該祝賀姚檀棟委員獲得維加獎,這可是被稱為世界地理學界的‘諾貝爾獎’。我們既然討論國家獎勵體制的改革,可以請姚委員談談這個評獎的過程,讓我們借鑒一下國外的經驗?!?/p>

姚檀棟頗有些不好意思?!捌鋵?,很‘意外’,我都不知道我會得獎?!?/p>

這不是禮貌的謙虛。姚檀棟給大家講了背后的故事。

原來,2016年12月中旬,在外地參加會議的姚檀棟幾天沒有查看電子郵箱。等終于有空閑打開郵箱時,發現里面靜靜地躺著2封郵件。

第一封: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通知他獲得了維加獎,詢問他是否愿意接受。

因為多日沒有等到回信,幾天后,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又發出了第二封郵件,問是不是拒絕接受,希望他能做出決定。

姚檀棟此時才得知,原來自己獲獎了。

說起這個,他也覺得很具有戲劇性。“不過,這其實也從另一個層面代表了中國科學的發展。由于中國的發展,國際學術界會主動關注中國科學家做了什么,他們也愿意與我們一起合作。所以,這個獎雖然頒給我個人,但它代表著國際地理學界對中國青藏高原整體研究水平的關注與認可。”

“姚委員的故事告訴我們,設不設獎與研究做得好與不好無關,不是通過設獎獲得了鼓勵科技才進步的……”李鴻委員說。

討論繼續在進行。

但記者不由得想起采訪姚檀棟委員時他反復提起的兩個詞——“興趣”、“執著”。在他看來,這是進行科學研究必備的兩個要素。

在科學界,其實有一條眾人都認可的判斷:并非所有科學都會在現實世界開花結果,有的研究純粹是好奇心驅動。而這個好奇心,或者說“感興趣”,是一切探索的最初動力。

看著姚檀棟談到冰川,談到野外探險時眉角含笑,臉上綻放出的那種榮光,就會感受到他發自內心對其研究領域的“熱愛”,就會不由自主地隨他沉浸在知識的海洋,甚至躍躍欲試,甚至感動流淚。

而執著,心無旁騖地追求科學真理,不達目標不放手的韌勁,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鉆牛角尖”般的“較真”,都是推動著他們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基石。

因為“熱愛”、“執著”,以姚檀棟為代表的許多科學家收獲了獎項、贊譽;可也正是因為它們,對于這些外來的“光環”,他們看得并不重。

“其實我們也有粉絲。”姚檀棟笑言,“一批批的學生在我們的言傳身教下成長起來,成為中國科技的接班人,這樣的明星,我們愿意當?!?/p>

中國如何走向科技強國的道路——“讓興趣的萌芽逐步壯大,讓追求科學的人心無旁騖?!币μ礂澖o出了他的答案。(本網記者 王碩)

編輯:趙彥

關鍵詞:政協委員 姚檀棟 青藏高原 陳凱先之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