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有力

2016年12月21日 17:04 | 作者:王立彬 董峻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有力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董峻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表述首次出現,是在一年前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從“打頭陣”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到支撐性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目標就是通過市場化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年來,各項改革深入穩步推進,開局有力。

去庫存:做好農業結構調整“加減法”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以改革的辦法、市場的手段,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今年以來,農業部突出抓好九大重點,位列第一的就是以玉米為重點,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總的思路,就是“一保、一減、一增、一穩”——保口糧、保谷物;減非優勢區玉米;恢復增加優質食用大豆;穩定棉油糖自給水平。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稻麥口糧生產保持穩定,庫存壓力大的玉米已調減3000萬畝以上,市場緊缺的大豆面積則增加了900萬畝以上。南方水網地區,生豬存欄調減了1600萬頭,優質草食畜牧業穩健發展,水產健康養殖面積比重超過35%。專用型、優質化農產品明顯增加。

今年是實施玉米“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新機制第一年。秋糧正式上市后,中儲糧總公司按照“始終在市、均衡收購”原則,及時入市掛牌收購,合理安排收購計劃和節奏,組織做好玉米輪入收購,確保預定收購計劃為“在市”收購提供支撐,成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順利推進的“壓艙石”。

國家糧食局數據表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糧食部門協調落實鼓勵加工轉化、強化信貸支持、加強運力調度,引導多元主體積極入市,強化產銷銜接,積極開展為農服務。江蘇、安徽等省對企業競買國家政策性糧食予以適當補貼,促進糧食銷售騰倉。2016年累計銷售各類政策性糧油1185億斤,同比增加216%,糧食庫存從歷史高點逐步回落。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表示,用改革的辦法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價格機制,由市場來決定農業資源的配置,這就要求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

降成本:從農村產權著手推動改革

年初,時任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陳錫文曾指出,當前的農業結構性問題是糧食供求結構失衡,產量、進口、庫存“三量齊增”,背后現實之一就是我國平均農戶承包土地僅半公頃左右,農業經營規模的細小造成農業生產成本較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我國經營規模過小,不僅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而且影響食品加工和經營領域的質量監管。小規模農戶仍占絕對主導地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現代企業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剛剛起步,在農業生產中所占比重還很低。

農業生產成本高,國內外價格倒掛,有很多因素,而勞動力、土地成本提高格外值得注意。因此,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過去是、現在依然是農村改革的主線。

目前,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中已有33.3%發生流轉,2.3億承包戶中有6600萬戶或多或少流轉了土地。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正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適應當前現實的制度安排。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正是回應我國農村農業發展的結構性變遷。

產權不清,許多農民進城打工也不敢流轉土地,確權后便可以放心流轉,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流入土地的新型主體也便于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如吉林延邊州從2014年到目前共發放5000多筆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累計13億元。

承包地“三權分置”及農村“三塊地”改革和“兩權抵押貸款”改革試點齊頭并進,還促進了農業人口進城落戶,加快了新市民轉化進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實踐探索到理論創新都奔向同一個方向——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現代化。

補短板:讓十三億人吃得好吃得安全

前不久,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顯示,在2015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排名中,中國綜合排名第42位。大大領先于中國在全球人均GDP排名中的位次。

但李偉仍然認為,新形勢下繼續提升我國糧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依然面臨著嚴峻挑戰。“以前老百姓最關切的是夠不夠吃,但現在變成了吃得好不好、安不安全、放不放心,也就意味著農業的供給體系必須要對這一新的需求做出反應。”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化肥和農藥利用率,分別僅為35.2%和36.6%。農業生產的環境代價越來越大,不僅使農產品競爭力不高、農業發展不可持續,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也與安全、綠色、健康的農產品需求南轅北轍。

從源頭抓起,包括產地環境建設、治理,到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品的監管,再到整個流通環節,打造新的流通業態,甚至品牌塑造,把老百姓對安全農產品需求這一信號反饋到生產環節,促進生產方式變革,這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

一年來,各地一邊補農業基本建設之短板,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一邊補農業生態環境之短,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擴大退耕還林還草,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7年是供給側改革深化之年,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部署,第一項任務就是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讓所有人吃得好、吃得香、吃得安全,將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的主攻方向和最終目標。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業 改革 結構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