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明清竹刻的賞與藏

2016年10月28日 15:29 | 作者:嚴小稚 | 來源:藝術市場
分享到: 

8月13日至11月13日,由蘇州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蘇·宮——故宮博物院藏明清蘇作文物展”在蘇州博物館舉辦,86套(101件)明清宮廷藏蘇作精品榮耀返鄉,彰顯了蘇州雕刻工藝的藝術魅力。在此次展出的蘇作精品中,有一系列出自名家之手的竹刻藝術作品受到極大關注。竹刻是我國工藝美術品百花叢中最早的品類之一,尤其在明、清兩代得到了空前發展和提高,名家輩出,巧手如云。然而明清竹刻藝術傳世作品真偽難辨,保存困難,在收藏與保養方面也頗有門道。本文記者采訪了蘇州博物館展覽設計部負責人漆躍文與青年竹刻家、藏家李清波,探討明清竹刻的藝術特色以及收藏保養之道。

竹刻藝術的興起與衰落

明朝中葉,竹刻藝術在嘉定興起,第一代創始人為朱鶴。后有嘉定、金陵兩派中心一說,其實并不準確。李清波告訴記者:“嘉定派的誕生早于金陵,它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已經形成,由朱鶴創立。在這之前竹刻屬于民間工藝,屬于現在工藝品的范疇。朱鶴受吳門畫派的影響,在吳門畫派所倡導的文人畫風的熏陶下,開始雕制帶有文人氣質的作品。經過朱氏三代人的不斷努力、繼承、發展、開拓,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竹刻風格。濮仲謙是金陵地區的代表,他多使用形狀奇特的竹子稍加雕飾,即‘大璞不斫’,以這種方式雕刻扇骨后,以陰起陽文的技法雕刻花卉,以淺刻的方式落款。其作品帶有濃濃的書卷氣,深受文人追捧。”

漆躍文說:“嘉定竹刻技藝以品種繁多、精雕細刻為特色,其雕刻以深雕和鏤雕見長,尤以圓雕為多,作品刀法渾厚、刻劃入微、紋飾細膩、線條流暢、形象生動,且注意打磨出光,色澤光潤。金陵竹刻技藝以天然隨形,秀逸典雅為特色,巧用竹子天然色澤和紋理,審曲度勢,略加刀鑿,稍作勾勒而成。作品天然氣息濃厚,刀法淺淡,似隨手刻劃,然藝術功力深厚。”


 明 崤曾款 翼獸 竹根 故宮博物院供圖


常常有人將嘉定竹刻與金陵竹刻相提并論,最早給竹刻藝術提出分派的是清代嘉慶時的金元鈺,他所著的《竹人錄·凡例》中道:“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謙,一始于吳邑朱松鄰。濮派淺率不耐尋味,遠不如朱。”收藏家王世襄在其編著的《竹刻》一書中表示,以濮仲謙為首的金陵派一說并不成立,因為后世并沒有得其親授或受其影響的竹刻家出現。

竹刻從明代中期形成專門的藝術門類之后,不論在技法還是題材上都迅速發展,尤其是在題材方面,從開始刻高士、松樹、鶴鹿、菩薩像、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為主,直至后來吸收了現實生活中的題材,在人物的刻畫處理上將多種雕刻技法相結合,作品多以筆筒、小擺件為主。至清康熙、雍正年間,嘉定竹刻名家輩出,技法更趨新穎。清道光之后,嘉定竹刻漸趨衰落,名家稀少。民國以后,嘉定竹刻漸趨滯銷,高雅之作寥若晨星,時代背景之下刻竹店相繼歇業,嘉定竹刻走向衰暮。

李清波告訴記者:“民國時期嘉定竹刻仍占有竹刻工藝品中的一席之地,竹刻藝人為了生計考慮,將原先許多觀賞型的品種轉為實用型,在那一時期制作了許多生活日用品,比如煙袋桿、酒杯、竹筷、眼鏡盒、香煙盒等。竹刻走向衰敗主要由當時的國情所決定。辛亥革命以后,北洋軍閥統治,人們生活艱難,竹刻產品也漸趨滯銷。戰爭結束后,嘉定竹刻已經奄奄一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竹刻大師就只剩下潘行庸一人了。”

漆躍文分析道:“竹刻藝術的衰落,一是由于文化修養和書畫功力的缺失,晚清的嘉定竹刻逐漸喪失自身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品位,而向工藝品和商品化迅速轉變;二是貼黃工藝(削取竹筒內壁約2毫米厚的黃色表層,經煮壓后,粘貼在木胎的器物上的漢族竹刻工藝品)的引進對嘉定竹刻傳統形成了巨大沖擊。貼黃在品種上全為實用器,裝飾上以圖案為主,與嘉定竹刻以畫法入竹的藝術特色截然不同,竹黃層極薄,嘉定竹刻的刀法技藝于其上毫無用武之地。”


  清 封錫祿 圓雕竹根羅漢


明清竹刻名家巡禮

朱 鶴

明清時期,竹刻名家輩出,朱鶴(朱松鄰)之后,他的兒子朱纓(朱小松)、孫子朱稚征(朱三松),傳承和發展了嘉定竹刻,史稱“竹刻三朱”。

朱鶴以書畫藝術融入竹刻,開創了以透雕、深雕為特征的深刻技法,能于分寸之間拓展空間,刻山水、人物、樓閣、鳥獸,皆因勢象形,因形造境,風格簡老樸茂。其所制作品有筆筒、香薰、杯、罌諸器等。

李清波舉例道:“朱鶴所刻竹根雕《五子戲彌勒》收藏在寧波天一閣博物館,這是一件集多種雕刻技法于一身的作品,其中包括圓雕、鏤雕、浮雕,落款使用了淺刻,用刀如筆、造型生動、刻畫入微。這件作品經過幾百年的流傳,包漿渾厚,令人愛不釋手。”


  明 朱鶴 五子戲彌勒


朱三松

“蘇·宮——故宮博物院藏明清蘇作文物展”中,展出了嘉定竹刻名家作品有朱小松款竹根劉海戲金蟾、朱三松款竹仕女圖筆筒、顧玨款竹迎駕圖筆筒、吳之璠款竹劉海戲蟾圖筆筒、封錫祿款竹根布袋和尚,此外還有侯崤曾款竹根翼獸、王易款竹滾馬圖筆筒等精品。

漆躍文以朱三松為例做出賞析:“朱三松,名稚征,與其父小松、祖父松鄰合稱‘嘉定三朱’,均為竹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以三松成就最高,有出藍之譽。本次展出的朱三松款竹仕女圖筆筒,集鏤雕、浮雕、陰刻等技法為一爐,精益求精,不同凡響。此器色澤深紅,圓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鏤雕仕女,頭戴風帽,手拈蘭花,傍石而立,身周洞石壁立,通透異常,古松穿巖而出,盤曲矯健。松下石臺上淺浮雕杯、硯、盆景等案頭清供。石壁上陰刻行書:‘萬歷甲寅(萬歷四十二年,1614 年)秋八月’,旁刻‘三松作’款識。另一側石上陰刻隸書填綠乾隆御題詩一首并有‘乾隆丁酉新月御題’九字,下有‘乾’‘隆’二小印。”


  明 三松款 仕女圖竹筆筒 故宮博物院供圖


清代康熙、雍正年間,經濟繁榮,人口增多,文化昌明。此時嘉定竹刻名家輩出,技法更趨新型多樣,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嘉定竹刻作為貢品傳入宮廷,聲名遠揚。繼“三朱”之后,吳之璠是嘉定派竹刻的第一高手。

李清波介紹:“這一時期最具代表的竹刻家之一吳之璠,在繼承了‘三朱’刻法的基礎上,大大吸收了北魏龍門石刻中淺浮雕的雕刻手法,獨創了‘薄地陽文’作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他在繪畫、構圖方面頗有造詣,將自身卓越的藝術涵養全部灌輸到竹刻作品的創作布局中。以其所作二喬并讀圖竹筆筒為例,筆筒一面浮雕三國時東吳名媛大小喬詠讀書卷的畫面,風鬟霧鬢纖毫畢現,豐肌美姿有不勝綺羅之態。杌、榻、文具、瓶、爐、花、尊等道具也鏤刻得一絲不茍,烘托出恬靜清雅的書香氣息。另一面刻陽文‘雀臺賦好重江東,車載才人敗下風。更有金閨雙俊眼,齊稱子建是英雄。吳之璠’,陽文印‘魯珍’,陰文起首印‘寶’。紋飾之外,悉剔為平地,使花紋微微高起。肌膚潤澤的竹絲素地與精雕細刻的紋飾對比明顯,相映生色。在吳氏‘薄地陽文’樣式的作品中,此件浮雕凸起度較高,接近高浮雕,可見吳之璠在技法上并不拘泥于某種特定程式,而是根據藝術需要靈活處理。”


清 吳之璠 二喬并讀圖竹筆筒 正面


  清 吳之璠 二喬并讀圖竹筆筒 背面


封錫祿

在吳之璠“薄地陽文”刻法出現10余年以后,嘉定又出現了以立體圓雕人物見稱的流派——封氏一派。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三兄弟,是與吳之璠同時代的竹刻大家,號稱“封氏三鼎足”,他們都精于圓雕人物,以封錫祿成就最高。后來,他與其弟封錫璋被康熙皇帝召入內廷為皇家刻制作品。

漆躍文介紹:“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竹刻名家是封錫祿。封錫祿,字義侯,晚號廉癡。封氏一門,皆能刻竹。兄錫爵字晉侯,弟錫璋字漢侯,兄弟三人號稱‘鼎足’。以雕刻竹筒、竹片和利用盤根錯節的竹根鏤雕見長。由于聲聞于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錫祿、錫璋入京供職于養心殿造辦處。本次展品中的封錫祿款竹根布袋和尚,盤膝曲腿,席地而坐,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其縮頸聳肩,瞇眼縱鼻,笑意滿面,神態十分生動。兩小童嬉戲身旁,一伏布袋上,一向腹部攀爬。布袋和尚右手握一大珠,左手撫童背。其背后左下側陰刻行書‘封錫祿制’四字款。此作刻工精妙,人物形象掌握準確。尤其是布袋和尚眉眼攢聚,似奇癢難耐狀,惟妙惟肖,趣味盎然。”


  清 封錫祿款 布袋和尚 竹根 故宮博物館供圖


周顥

乾隆、嘉慶年間是嘉定竹刻發展的高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領軍人物是周顥。他是一位全才,精通寫詩作文,能書會畫,竹刻更是精致。他是將南宗畫派引入竹刻的第一人,開創了以淺刻、寫意為特征的竹刻風格,使主宰竹刻200余年的北宗畫派風格為之一變,也使竹刻藝術更具文人畫氣息。周顥傳世作品件件都是精品。與他同時代的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周山人傳》一文中說,周顥“用刀如用筆,不假稿本,自成丘壑,其皴法濃淡坳突,生動渾成”。


清 周顥 淺刻松壑云泉圖竹筆筒


收藏要小心,保養要用心

明清竹刻的形制多適合文人口味,其品種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筆筒、香筒(薰)、臂擱、插屏、抱對等器物,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獸等題材的擺件。竹刻藝術當中,筆筒是一個重器,除了幾位專攻根雕、圓雕的名家以外,晚清以前所有名人的代表作都有筆筒,所有的竹雕技法在筆筒上都有體現。李清波告訴記者:“筆筒在明代時就深受文人雅士追捧,在文房四寶中‘筆’排在首位,盛筆的容器筆筒也就成了竹刻藝術中的重器。”

于明清竹刻藝術的收藏,李清波說:“明代的作品非常稀少,并且市場魚龍混雜,像筆筒這樣較大型的器物不太常見。尤其筆筒難以保存,容易干裂。建議可以收藏一些清中晚期的小件竹刻作品,目前受到的關注不多,價錢也較為合適。像扇骨、臂擱這類作品相對于筆筒的價格會低很多。”

明清竹刻作品流傳下來的真品不多,但仿品不少,并且竹刻作品最怕燥濕,極易損裂和蟲蛀,因此對于竹刻藝術的鑒定與保養較為復雜。李清波強調:“首先要了解竹刻的歷史、一些竹刻名家的刻竹風格。要多看、多學、多問。年代越久的竹刻作品和年代越近的作品都不易保存。老的竹刻經過時間的風化竹質會變松,而新的作品則容易開裂。再者,由于南北方濕度不同,南方購買的竹刻作品帶到北方也容易開裂。因此,竹刻的保養要格外注意濕度的控制。竹刻作品需要時常把玩,你對它下了功夫,它也會以溫潤作為回報。


清 顧玨款 迎駕圖 竹筆筒 故宮博物院供圖

編輯:陳佳

關鍵詞:明清竹刻 賞與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