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走近水困角落的“鍋底人群” 滿鎮難見白衣衫

2016年01月18日 11:11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原標題:走近水困角落的“鍋底人群”

一些曾因水而興的魚米之鄉,現在卻因水而蕭條落寞。

一些曾深受水患之苦的人們,現在卻在經歷缺水之痛。

一些生活在偏遠草原的牧民,至今喝水還依靠挖土坑。

一些居住在地下水超采地區的人們,睡夢中聽到房子開裂的聲音。

新華社記者調研時走近身陷水困角落的“鍋底人群”。


“滿鎮難見白衣衫”

與中國大多數農村小鎮一樣,冬日的暖陽升起后,三仙湖才有了一絲熱鬧景象。人們按部就班,生活平平常常。只是,在小鎮里來回走幾圈,突然意識到一個現象——幾乎沒有人穿白色衣服。

不穿白衣服,不是當地風俗,也并非民間禁忌,一切原因指向一個字——水。

小鎮地處湖南省益陽市南縣,深居“八百里洞庭”腹地。73歲的鎮上居民李清蘭告訴記者,三仙湖鎮以水為名,因水而興,曾被稱為洞庭湖的“小南京”。

上世紀70年代末,三仙湖的水質開始出現問題。李清蘭回憶,工業廢水、農業污水、生活污水長期排入湖中,水質開始變差。加上河道淤塞,水運衰落,三仙湖變成“啞湖”,成為一湖死水。

“有時候工農業污水集中排泄,一大片湖水都是黑色,這種水怎么喝?”三仙湖鎮水管站副站長趙勇告訴記者。小鎮居民有的開著拖拉機去外地運水,有的到田里挖一個大坑,收集雨水。

1980年前后,無奈的小鎮居民打下了第一口水井,地下水從70多米深的地方取出。看著水龍頭流出的清水,小鎮居民歡慶了好長一段時間。但沒過多久,又有一件事讓大家心頭蒙上了陰影。

“那時候女孩子喜歡白裙子,結果用自來水一洗,卻發現裙子上出現大塊大塊的黃斑。”李清蘭說,越來越多人家發現白衣服、白毛巾、白床單等下水洗了后,都變了顏色。大家開始懷疑自來水有問題,只好盡量避免在生活中用白色布料。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滿鎮難見白衣衫”的現象。

又過了好些年,省里專家檢測,發現是地下水鐵錳嚴重超標。“鐵超標84倍,錳超標25倍,洗滌過程中發生了化學反應,在白衣服上留下了印跡。”趙勇知道了答案。

水的硬度過高,“結石病”在小鎮高發。老百姓只好自己想辦法。李清蘭把記者帶到廚房,指著水龍頭正下方的大桶說,這就是三仙湖居民自制的過濾器:桶里裝上大半桶沙子,再裹上四五層布,桶底鉆了幾個出水孔,以此達到過濾作用。

2008年,財政部門專門撥款給三仙湖新建了水廠,86米的深井,配備了鐵錳處理設備,情況稍有改善。但三仙湖地下水鐵錳超標太高,處理效果一般,加上處理工序影響了供水速度,小鎮每天只能分時段供水。

長期水量不夠、水質太差的小鎮,在2015年3月切斷了地下水源,自來水廠全部改用湖水水源。帶記者到水廠看過后,三仙湖鎮鎮長游濤眉頭緊鎖:“怎么說呢,兩害相權取其輕吧!”

目前,一座新水廠已開建,據說能改善水質,增加供水量。但是,這座因水而興的小鎮,卻日益蕭條落寞。稍有經濟實力的家庭都外出買房,陸續搬離小鎮。

“白衣服已成為三仙湖的歷史,有可能,年輕人也會成為這里的歷史。”三仙湖鎮的社區主任周燦非常擔憂。采訪當天中午,他剛從縣城辦事回來,臨回來前周燦特意多喝了幾口縣城的水,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少喝一點家里的水。


從躲水到盼水,一座掙扎的小鎮

黃山頭,地處西洞庭湖,湖南常德市安鄉縣一座普通小鎮。小鎮位于湘鄂邊界,是當年長江沿線抗洪主戰場之一。長江水奔涌而來,通過虎渡河流經小鎮,注入洞庭湖,號稱“新中國第一閘”的荊江南閘就在鎮旁。

“多少年來,我們這里只患水多,不怕水少。”鎮上老人車召林告訴記者,黃山頭在整個安鄉縣最早喝上自來水。一個簡易筏子拴幾個水泵,往虎渡河里一放,自來水源源不斷,不僅全鎮居民飲水無憂,1998年還供應了3萬抗洪官兵的飲水。

然而,滄海桑田,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嚴冬時節,記者來到小鎮,鎮上自來水廠廠長陳元望正抓耳撓腮,疲于應付居民對自來水的各種投訴。站在早已斷流、近乎干涸的河道中間,這個在黃山頭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一臉無奈,“水量不夠,正常用水保證不了,水質很差,燒開了都有點臭,我能理解他們的投訴,但我沒辦法改變。”

有人說,水問題的出現,源自長江入洞庭的水量大幅減少。湖南省水利廳提供的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長江水入洞庭湖年均1331.6億立方米,近年來,這一數據減少到500.2億立方米。

作為長江入洞庭的三大通道之一,虎渡河史無前例地開始常年斷流。加上上世紀90年代荊江南閘加固改造,抬高了閘孔位置,加劇了水閘下游的斷流。站在南閘大壩上,安鄉縣水利局副局長唐西華告訴記者,以前一年頂多斷流3個月,現在反過來了,一年不斷流頂多3個月。

虎渡河斷流,黃山頭鎮居民只能守著一灘死水,從中抽水飲用。“頭幾年,總覺得是在做夢,黃山頭原來十年九澇,現在是十年十旱。”陳元望望著大片裸露的河灘說。

雪上加霜的是,黃山頭附近的湘鄂邊界鄉村,人們的生活污水都排入虎渡河。

記者到現場時,已過了排污的高峰時段。泛綠色的排污溝,水里夾雜五顏六色的塑料垃圾,溝兩旁閃著油污的亮光,腥臭味刺鼻。

小鎮不是沒有抗爭過。河水水質變差時,水利局給鎮里一共打了5口井,最深的超過100米,但打下去都是巖層,沒有水。“河里不來水了,地下也打不出水,我們這里到底是怎么了?”陳元望說出了小鎮居民的心聲。

明礬、純凈水、飲水機成為小鎮的暢銷品。家家戶戶必備明礬,放在水桶里攪合,起到凈化作用;純凈水從縣里運來,家境寬裕的人用于淘米做飯飲用,不太寬裕的老人買一桶,放在臥室,只舍得給孫子孫女喝,自己照樣喝河水。

目前,各級財政正計劃籌措3億多元,在遠處的松滋河建一個大水廠,解決安鄉縣21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包括黃山頭在內。但對地方來說,配套資金和水廠后期管理,都是難題。

“我今年61歲,感覺前半輩子都是在躲水,現在看來,剩下的日子就是盼水、找水,希望有生之年能喝到足夠的、干凈的水。”車召林對記者說。


打口淺井濾水喝的草原牧民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和西鎮蓿亥圖牧業村面積250平方公里,有678名村民,其中500多人為蒙古族,大多靠放牧和種玉米、草料為生。村支部書記拉外說,要想把全村的人家走訪一遍,得花上3天時間。

缺水是這個村每個人面臨的難題。在離村委會不遠的地方,記者看到干涸的河床,一棵大樹孤零零地佇立在岸邊。“一個多月沒有下雨了,河里的水早干了!”村民說。

在離河岸百米距離的地方,村里用挖土機挖出了一個兩米深、大約200平方米的大坑用來儲水。大坑底部是黏土,上層是沙石,下雨時,雨水和河水可以透過沙層匯聚到大坑底部。“上次河床有水的時候,還積攢了一些,可以灌溉農田和牧草,但現在也快見底了。”拉外告訴記者。

拉外的鄰居田呼日格拉圖說,近年最干旱時,他家的20畝玉米旱死了一半多。這個26歲的蒙古族小伙因為父親患有腦病,母親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不得不放棄在鄂爾多斯市的工作,回到草原種地養羊。

當地水利干部告訴記者,因為牧民放牧需要足夠廣闊的草場,不可能集中居住,因此集中供水在偏遠牧區難以實施,牧民們只能就地想辦法。

打一口大約6米深的淺水井是村民們普遍的做法,原理與蓄水的大土坑一樣,都是通過沙層過濾匯集淺層地下水。“好在附近沒有工業污染,水還比較干凈,但是干旱太久,水也不夠喝。”拉外說,家家戶戶惜水如金,平日里人和羊都喝井水,遇到特別干旱的時候,只能保證人有水喝,顧不了羊。

“現在全村一口深水井都沒有。”拉外說,打一口深水井需要花費十幾萬元,這對村里來說是不小的數目。最關鍵的是,村里目前還沒有通上高壓電,如果沒有動力電,即使打了深水井也抽不上來水。“聽說2016年可能會通高壓電,到時候再想辦法籌錢打深水井。”


睡覺都能聽到房子開裂的河北村民

曾有媒體報道,一條長達8公里的地裂縫出現在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橫跨西汪、王家莊兩個鄉鎮。邢臺市地震局專家調查后確認,裂縫與地震無關,天旱和地下水位下降是主因。

日前,記者來到裂縫所在地——邢臺柏鄉縣西汪鄉寨里西村。這里處于河北地下水超采嚴重的黑龍港地區。在田地邊,記者碰到了村民翟京力。

“前幾年我們這突然有一天地里就有裂縫了,然后慢慢變寬,最寬的地方有1米,看不到底。”翟京力說,因為有裂縫,澆莊稼的時候就漏水,填土也不管用。

得知記者來村里了解墻體裂縫的情況,54歲的路海素騎自行車帶著孫子一路追著記者,請記者一定去她家看看。剛走進大門,就看到門旁的墻上一道長長的裂縫,由墻底直到墻頂,臥室、儲藏室、廚房的墻面,客廳墻面和地面都有裂縫。

“2006年發現房子開裂,我們翻蓋了兩次,但是翻蓋后還是裂。這兩年裂縫越來越大,晚上睡覺都能聽到裂縫聲。”她說。

走進客廳,路海素掀起掛在墻上的一幅地圖,地圖下面就是一道裂縫,“因為裂縫越來越大,這幅地圖換著位置掛了好幾次。”

“因為房子不安全,不敢讓孩子們在家里玩。可是不在這住,我們就沒有別的地方住。”路海素說。

據了解,全村420多戶的房子中,有20多戶房子開裂。

“有關部門的領導來了好幾撥,現在還沒個說法,希望能有人盡快幫我們解決房子裂縫的問題。”她說。(記者周楠、郭雅茹、蔡敏、吳鍾昊)(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水困角落 鍋底人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