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提“合娶老婆”教授:不同情光棍 沒資格道德審判

2015年10月26日 13:45 | 來源: 央廣網
分享到: 

  原標題:提“合娶老婆”教授:不同情光棍者沒資格道德審判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幾乎是一夜之間,謝作詩成為了“網絡紅人”。最近,這名49歲的經濟學教授一直在微博上回應著各方網友的質疑。這一切源于10月14號,他運用經濟學分析工具,在自己的博客中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為《“3000萬光棍”是杞人憂天》的文章。文章說:幾個光棍合娶一個老婆、允許同志結婚等等觀點,一石激起千層浪。

  究竟為什么謝作詩會寫這樣一篇文章呢?一切還要從兩年前的11月11號說起。在兩年前人民網在“光棍節”這天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稱,由于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娶不上媳婦的“光棍”將達3000萬至3500萬。而謝作詩的文章正是針對這篇報道繼而進行的觀點闡釋。說,一切問題本質上都是價格問題、收入問題。“光棍”的存在只是增加女性的相對稀缺性、提高其價格,“收入高的男人會先找到女人,因為出得起高價。”但是收入低的男人怎么辦?有一個辦法是幾個人合起來找一個老婆,另一種則是允許同志結婚。

  對于自己的這些觀點,謝作詩表示:“很多專家學者認為3000萬的光棍會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個說法有點危言聳聽。我們說價格可以調節供求關系,讓供求平衡。3000萬的光棍等于是讓女性更加稀缺了,那么就要求男性要出更高的價才能娶到老婆。當我說到價格的時候很多人會聯想到把女人當成一個物品,不是,價格不一定更是金錢。那么結果就是很有可能低收入水平的人就不容易找到老婆了。100個男人,只有90個女孩,大家都有老婆的話,必須唯一的辦法就是一妻多夫。”

  合娶老婆、同志結婚,有人說這是斷章取義,有人說是有標題黨之嫌。還有的網友戲稱,以后的婚姻介紹所都要有個巨大的交易屏幕,上面顯示著,這位女士已眾籌幾人?這幾天,一系列來自各方的言論瞬間涌入謝作詩的微博,單條微博的評論量從原本的個位數一下子飆升到上百條。

  在一片質疑聲當中,也能看到一些學者理性的思考,比如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董藩就在微博上說,這的確是有爭議的文章,爭議的發生不是源于經濟學觀點的對錯,而是經濟學家遭遇道德維護,大家的思維不在一個軌道上。不過,這樣的評說為數不多。

  也有一些網友為謝作詩遭受的質疑和謾罵鳴不平,這些網友認為:“謝作詩的觀點實質上是從經濟學的約束條件下利益最大化這個理論出發來談問題的,幾乎所有人都在高舉道德大棒,理直氣壯地展開謾罵、攻擊與撻伐。”不過,絕大多數的網友還是對謝作詩的觀點進行了猛烈抨擊。

  大多數的網友指出:“合娶老婆?這樣的言論將女性置于何地!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就可以違背道德、人倫?節操何在?”還有人說:“人口問題最先關注的應該是人,從經濟學方面談這個問題,角度本身就是錯的。人不是數字,也不是你所謂的經濟。”甚至還有網友認為謝作詩的觀點屬于歪理邪說。

  對于網友的這些評論,23號上午,謝作詩再次發出了一篇長文《寫給只會浮躁謾罵,不會理性思考的人們》其中就提到:“‘一妻多夫’并不是我吃飽飯后的異想天開,更不是我在嘩眾取寵。”。

  在接受采訪時,謝作詩也對網友的對于道德方面的質疑進行了做出了進一步的回應。他說:“他們說我破壞了傳統的道德,我的意思是你能不能在傳統的道德下找到一個可以解決的辦法。你找不到嘛!另外我還要問,到底是所謂的一妻一夫制道德,還是3000萬男人找不到老婆老無所依孤苦伶仃?你這兩個對比看看到底是誰道德?3000萬光棍他們一定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嘛,我們一個人對3000萬的弱者沒有任何同情,守著自己所謂的道德,有什么資格對我做道德審判啊!”

  不過不少學者也表示,穩定的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人口結構失衡、‘光棍’找不到對象,社會必然出現問題。但‘合娶’老婆是個餿主意,因為政策法律、倫理道德都不認可。‘光棍’是復雜的社會現象,只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社會問題不但不合適,可能會出偏差,產生令人匪夷所思的看法,甚至引起誤導。

  近些年來不少學者不時就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發出雷人的觀點,例如“北京房價要漲到80萬元/平方米”、“延遲發養老金,這期間男的可以去養老院做園丁,女的給老人洗衣服做點編織”等等。究竟為什么這些專家發表言論如此隨意,違背道德倫理呢?是為了實現“語不驚人死不休”嗎?

  有媒體總結了三個原因,一是部分學者為了吸引大家的關注,以此搏出位;二是有些學者疏于系統深入的學術研究;三是一些專家被利益集團所裹挾,成為了利益集團的發言人。其實“百家爭鳴”本該是學界的常態,但是學術專家因其言論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更應該加強自律,減少對公眾的誤讀。

編輯:王瀝慷

更多 時事新聞

更多 閱讀推薦

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