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粉嫩极品国产在线2020,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国产综合在线,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徐霞客游線標志地尋找與論證行動專題>申遺故事

重走霞客路、感悟霞客情

2015年07月30日 17:33
分享到: 

包明德:山水爭留文字緣,腳跟猶帶九州煙

  “平生為幽興,未惜馬蹄遙”。這兩句杜甫陪同友人游歷時所寫的詩句,用來贊譽徐霞客是很恰當的,可說是他真實的寫照。他懷著對祖國山河的濃厚感情和對各種知識文化強烈的渴望,從二十二歲開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排險克艱,在十二年里走遍十九個省市的幾千個地方,而且都給予生動翔實的記錄。《徐霞客游記》是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徐霞客游線蘊藏著諸多文化精彩,徐霞客精神充溢著催人奮進的力量。

  《徐霞客游記》的內容有風景的,有民俗的,有地質的,有地貌的,有生態的,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稱得上是一部百科全書。而最珍貴的還是《游記》所體現的文化精神,這一點從他《閩游日記前篇》中就突顯了出來。“十五里至將樂鏡,乃楊龜山故里也”。從這兩句話里,人們可以體察到徐霞客的游歷,是有充分的知識準備和明確目標的。楊龜山就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有“閩儒鼻祖”之稱的楊時。楊時是程顥最欣賞也最有成就的弟子,畢生鉆研理學,著作頗豐。他對于理學從北向南,乃至向國外的傳播和發展,都作出過開創性的貢獻。由此可見,徐霞客不僅有淵博的知識,而且熟知和崇仰文化偉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徐霞客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將樂縣,也讓更多的人更加仰慕楊龜山。也讓讀者領悟到,文化是游走在《徐霞客游記》內里的精魂。

  除了文化精神,徐霞客品格的最大亮點是富于想象,敢為人先和冒險探奇。當年,他沿著水路剛到杜源,“忽雪片如掌”,走進將樂境內,已是“群峰積雪,有如環玉”的綺麗景象。遇到閩中這難得一件的大雪,特別是在春末初夏的時節,下雪更是奇觀。這大大地激發起徐霞客的詩情與豪興。下雪的天氣很冷寒,城里的老太婆和鄉村的男女們,都提著火爐或曬太陽取暖。而徐霞客卻認為這是獲得新感受,新體驗,豐富自己,鍛煉自己的難得良機。于是,他光著腳在山間的雪地里飛跑二十多里路。然后,“宿于山澗渡之村家”。對此,他感到無比的興奮與快樂。這都讓人看到了徐霞客積極的人生姿態與生命活力。

  蓋天地間惟有動,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很多哲人賢達,根據他們的人生閱歷和成功經驗,告訴人們必須有文明的精神和強健的身體,強調構建健全的人格,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必須汗漫九垓,遍游四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空白的人生,總是缺少磨難”。有一位作家以麥穗做隱喻,指出若要籽粒飽滿,“風雨是必要的,烈日更是必要的,甚至蝗蟲也是必要的。這所有的能讓小麥汲取成熟不可或缺的因子,喚醒麥子內在的靈魂”。從而警示人們,不要錯過錘煉自己的機會,征服的越多,生命的分量越重。很多地方,是只有行走才能到達的。

鳥兒從空中飛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徐霞客走遍大半個中國,卻是“山水爭留文字緣,腳跟猶帶九州煙”。《徐霞客游記》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重走徐霞客游路,學習弘揚徐霞客精神,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培育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對于構建健全的人格,都具有不同尋常的積極意義。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黨委書記\推動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研究,弘揚徐霞客精神顧問團成員)

  

 


 

王東林:有一些東西你走出去才能體悟到

  讀書,坐著讀還是走著讀?其實是一個很哲學的問題。因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便成了中國古代先哲奉行的求知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一種叫做“游學”的傳統,如孔孟之周游列國,司馬遷之負笈天下,鄭玄之往來周秦幽并兗豫之地……至宋代,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尤其是太學與書院之間,游學之士往來頻繁,蔚然而成一種大規模蔓延的“風氣”。

  游學,不僅僅是離鄉背井遠求名師,更包括觀察自然與社會向實踐學習的內涵。中國文化非常注重對天地自然的觀察,從大自然運行的規律中學習人的生存法則。如《易傳》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之“飄風不終日,飄雨不終朝。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都是從自然萬象感悟出來的至理名言。作為農業民族的中國,我們的歷法、歲時節令、氣象預告、生產節律、生活規律乃至歌謠農諺,都是從大自然觀照而來。即使是繪畫藝術,也要講究“外師造化”,進而通過自己的消化、感悟而“中得心源”,才能提升藝術境界。

  明人徐霞客是一個走出書齋,遠足天下的千古奇人。他通過實地考察去糾正經書上陳陳相因的錯誤。就是這樣一位不圖科舉功名,沒有顯赫官位的讀書人,憑著一部《游記》贏得自明末至今歷代學者的崇敬。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對徐霞客的科考方法和科學精神大加贊賞,指出徐霞客和宋應星是晚明新風氣下誕生的兩大怪人,留下了兩部怪書,一部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另一部就是《徐霞客游記》,并認為后者是第一部“中國實際調查的地理書”,感嘆說:“是以科學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實測為基礎如霞客者,真獨有千古矣!”

  徐霞客的遠足之功同樣得到國外學者的肯定。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說:“《徐霞客游記》讀來并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世界上最早一部記載石灰巖地貌的著作,是中國明代地理學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他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地貌進行考察和描述的愛士倍爾早一百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巖進行系統分類的瑙曼早兩百多年。”

  毛澤東主席1958年1月在一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到:“明朝那個江蘇人,寫《徐霞客游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了好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源。‘岷山導江’,這是經書上講的,他說這是錯誤,他說是‘金沙江導江’。”認為“沒有官氣”的徐霞客,堅持實地考察,敢于否定權威、糾正經書,是“實踐出真知”和黨和政府“反對官僚作風”的生動教材。

  今年4月,我們循著徐霞客的足跡,對五省七縣徐霞客游線和重點考察地進行實地勘測,以便尋找和確定可供申遺支撐的“標志地”。乘藉現代交通工具的人們,肯定無法想象一位古代徒步遠足者的艱辛和旅途的兇險。徐霞客不僅是一位旅行者、科考者,還是一位探險家。我們涉過的崇山大川和尚未開發且沒有照明裝置的幽深的洞穴,讓我們稍微具備了一點當年的“現場感”。

  我們是對著《徐霞客游記》去尋找現實空間的契合點的。盡管經過近四百年的滄桑變遷,時光抹去了一些歲月的痕跡,但游記描述的精準度依然是那樣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雖然我們的“遠足”遠遠無法企及徐霞客的“行走”,然而我們依然收獲了很多屬于今天的第一手信息。行走,總會給你不虛此行的收獲、給你意料之外的驚喜。

  上世紀80年代,筆者給本科學生講述《中國古代史》,說到漢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當時的教材一律持批判觀點,本人還是斗著膽子說出了自己與教材不同的看法。本人認為,人類文化的創造大大延伸和替代了人身體的功能和技能,從而導致了人體器官功能的退化,尤其是感應和感知的能力。筆者引述徐遲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中列舉的材料說明問題,告訴同學,為什么大地震到來之前,包括昆蟲、家禽、水族在內的動物們都會有種種反常的表現,而人沒有?原因大概就在于動物們對大自然的變化有其“感應”,而人沒有!據說練氣功的達到一定境界時,能夠看到許多奇異現象。我想也大概是氣功能夠將人帶入一種自然狀態,從而再度喚醒了人本身原有的一些感應和感知的能力。因而,對古人的一些論述,還是不要輕易否定為好,除非你有更鮮明的實證。

  實話說,現代人對自然的感知能力已經變得很差很差了,在某些方面比動物朋友要遲鈍、低能得多,與大自然的節奏幾乎無法合拍,以致生出許多怪病出來。原因就在我們被現代科技的創造物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給“束縛”了、“禁足”了、“圈養”了!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作《改革中等教育議》,說到民國前“彼時一秀才,赴鄉會試,三年一度,以交通之不便,近者數百里,遠者數千里,經月累時,猶得以跋涉山川,冒歷風霜,識天地之高厚,親民物之繁變。其所以強身體而壯精神之道,非今日學校青年所能夢想。今日掩目于書本文字之中,放膽于朋偶罄咳之側,體魄衰而精力糜,意志不堅強,情操不高潔,智能不開敏,而嫥嫥焉唯知從事于知識技能之傳習。造詣有限,運用無力,根本已拔,妄希花果,亦多見其不知務矣。”這段說于上世紀50年代的話,似乎完全切中了時下中國教育的弊端。

  現代的中小學生似乎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了。課外除了讀書就是上興趣班學特長了。即使能夠從休息時間里擠出一部分時間來,基本上全都交給游戲、電視和手機微信了。以往,學校還會組織一些其實并不太遠的校外“遠足”活動,由于出過幾件事,為了免于麻煩干脆停下來了或者被上級教育部門“叫停”了。你說這不是“因噎廢食”嗎?可是大家竟然都覺得廢了也沒有什么關系,因而也不是什么問題。

  當然,有些家長,也會在合適的時間帶孩子出門旅游,見識自然風光和社會風情。然而很遺憾的是,當今的旅游實際上早已經簡化成了“旅與游”,似乎用“游走”更接近于時下旅游的情狀。看看,我們有多少次的旅游不是那樣急匆匆地“走過”呢?甚至在游人如織的黃金周里,就連“急匆匆走過”都是一種奢侈呢?這樣的“遠足”?不過是在一條由導游編制的“流水線”上的被動“行走”而已,除了收獲了一堆照片供后日顧望外,還能夠“收獲”什么呢?

  我們的孩子還能夠走出“圈養”,走向自然嗎?甚至已過弱冠之年的大學生們,還能夠像陶淵明那樣來幾回“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嗎?我們的現代青年中,還會產生像徐霞客這樣在行走中考察、在行走中著述的學者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求知的行走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從而“識天地之高厚,親民物之繁變”。感悟自然并日新社會,學習知識并創造新知。行走的力量,可以令天下沒有比人足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歩更長的路!(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江西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推動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研究,弘揚徐霞客精神顧問團成員


 

祝寶鐘:立志、堅守與快樂

  4月22至23日,在推進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協調聯絡辦公室的組織下,我作為“推動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專家委員會與推進委員會的委員參加了徐霞客科考線路標志地尋找與認證行動活動,隨考察組一行實地考察了河南登封境內的徐霞客科考線路。徐霞客于天啟三年(1623年)仲春考察嵩山,并寫下《游嵩山日記》。我們沿著徐霞客的足跡,選擇了幾個主要節點進行考察,經過跋山涉水,來到指星臺,眺望萬歲峰,遙想霞客當年“依巖凌石,披叢條以降。既而從兩石峽溜中直下,仰望夾崖逼天。”重走在徐霞客當年曾經走過的線路上,每每行到山重水復、險要絕倫之處,就會有兩個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一是徐霞客當年為什么不辭千辛萬苦,跋山涉水要去探險?二是徐霞客為什么能夠完成人所不能的偉大壯舉?線路標志地尋找與認證行動活動歸來后,我重又翻看了《徐霞客游記》,結合自己這段時間的思考,對于上面兩個問題有了初步的想法。

  一、胸懷窮盡天下山水之志,是徐霞客不辭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去探險的原因。

  徐家本是江南詩書禮儀世家,其祖輩也曾入仕為官,徐霞客也曾經參加了科舉考試,他本可以沿著科舉考試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可是他為什么偏偏走上了千辛萬苦、險象環生的科學考察之路呢?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他的母親也鼓勵他說,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到外面去游歷吧!到廣大天地之間去舒展胸懷,增加見識。怎么能因為她在家里,就象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里,無所作為呢?并親自為他做了遠游冠,以激勵他壯行天下的決心。因此,徐霞客很早就立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雄心壯志。

  條條大道通羅馬,成功道路千萬條。徐霞客應試不爽后,并沒有困在科舉考試這一條道路上,而是選擇了一條與當時社會潮流并不合拍的“問奇以名山大川”的獨特道路。人生價值實現的道路本來就有多條途徑,可是今天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單一,相當多的家長一心把孩子通過高考送進理想的大學作為人生成功的唯一目標,造成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我們的家長以及廣大青少年為什么不可以學習徐霞客的精神,不為世俗的觀念捆住手腳,去樹立符合自身實際的目標,開拓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呢?

  二、持之以恒、貴在堅守是徐霞客能夠完成人所不能的偉大壯舉的原因

  人生目標一旦確定,無論遇到千辛萬苦,也要堅持下去,才能實現人生目標。徐霞客歷經33年的考察歲月,他在游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歷經千辛萬苦。他曾說:“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故窮九州內外探奇測幽,至廢寢食窮下上。高而為鳥,險而為猿,下而為魚。不憚以身命殉”。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游,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人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1640年,他重新返回家鄉,回鄉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巖石標本。臨死前,他手里還緊緊的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他用自己一生的艱辛考察踐行了自己的誓言。世界上沒有平坦的道路,困難和成功是孿生兄弟。徐霞客把艱苦作為樂趣,以苦為樂,樂在其中。這是生活的藝術,也是藝術的生活。他在《游嵩山日記》中寫道,向導告訴他大路從萬歲峰到山腳下有二十里。如果從西溝懸崖溜下來,可省一半路,但是路非常險峻。他聽了以后大喜,“亟從之,遂策杖前。”一個人把艱苦和危險視為快樂,這是一種堪與藝術境界和宗教境界相媲美的境界。有了這種境界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要什么人生目標不能實現?

  “保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和平年代,物質豐富的當今社會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廣大青少年普遍缺乏艱苦環境的鍛煉和考驗,讓他們重走徐霞客科考線路,去親身感受一下四百年前一位偉大前輩的精神,不但會對他們健康成長十分有利,而且還會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讓廣大青少年了解徐霞客精神,學習徐霞客精神,讓他們重走徐霞客科考線路,就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非常好的途徑。

  著名詩人汪國真曾經在《山高路遠》寫道“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當代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再重走一下徐霞客科考之路,去領略祖國山山水水的壯麗。只有親身體驗祖國山河的壯美,才會對她愛得深沉。(作者系天津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推動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研究,弘揚徐霞客精神顧問團成員)


 

任小玫:徐霞客游線復興的使命與行動智慧

  1630年,我國游圣徐霞客(1587-1641)他“天趣旁流”,經過了江西廣豐,世人于是在《徐霞客游記》里得見其詳細記載;385年后的今天,這里成為江西省首個申報徐霞客標志地認證的縣區。“努力向前,蔚為國用”(孫中山語),因此在推進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與申遺協調聯絡辦公室(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人民政協報社、浙江省寧海縣人民政府于2014年11月25日在京發起成立,后徐霞客研究會也在之后作為發起單位參與其中)的組織下,由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吳加安率隊,“徐霞客粉絲”的我隨同全國政協委員王東林、江西省文化廳副巡視員孫家驊、天津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祝寶忠、推進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與申遺協調聯絡辦公室副主任修菁等一行,追隨徐霞客的腳步,前往廣豐銅鈸山白花巖、廣福寺、十都大屋、天桂巖等地開展徐霞客游線標志地考察。

  舉目所見,“人意山光,俱有喜態”。王東林教授興致勃勃地帶路探寶。之后大家各抒己見,對當地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作出了積極的肯定;并從文本解讀和史料依據兩方面著手,為當地歷史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出謀劃策,提出了頗有助益的建議。

  人總是有足夠的惰性的;不然,何需日課,何需禪修,以及暮鼓與晨鐘的敲打?一個個特殊的時刻,就譬如這次為徐霞客游線復興而鼓與呼的關鍵節點實地考察,也有這種給力的意味——對徐霞客及其游記,我們不能“悅其解頤,忘其猛醒”:徐霞客他本身就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傳承實踐者。去年9月份,由于國家圖書館舉辦繆荃孫先生(近代中國圖書館事業的創立者)紀念活動的緣故,本人寫過一篇名為《徐霞客和繆荃孫:中國碑拓文化傳承的兩座豐碑——紀念徐霞客出游400周年暨繆荃孫誕辰170周年》的文章,從“書其事于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孟子》)的角度看二位的古碑情,涉及碑刻、拓本與收藏,當然了這只是文物領域小小的一個方面。吳加安先生以及其他前輩先進的近身指導,更強化了這一認識。何況在銅鈸山白花巖片區,他似乎不經意的那么一瞥,就建議說廣福寺后來搭建的飯棚里的巖石處有那么一處題刻,值得當地相關人員探索與發現呢!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只有堅定了信念、明確了方向,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而又能在執行過程中進一步加深理解與體會。對徐霞客、對徐霞客精神、對徐霞客精神在當代的意義以及對何謂“徐霞客游線”的認識把握,我們一定要貫徹始終。準備工作,有別于正式啟動程序后的實際操作,要以“內聚人心、外樹形象”為宗旨。“要保護好文物,讓人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習總書記用如此富有詩意的話語,為我們指明了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意旨。有理由相信,我們目前的行動本身亦會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并且確如全國政協委員張廷皓先生所說,需要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統一,需要搭建專業與行政整合發揮作用的平臺,需要兼顧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需要正確認識與處理各徐霞客綜合科考標識地所涉及的保護與利用關系,以服務于國家線路申遺的有序化。

  本人正式參與中國徐霞客研究會工作(兼職)近十個年頭了,深知其中的分量和重要意義,譬如說國家旅游日的創立。個中辛苦唯有自知,不過好在“工蜂有舞喚同行,始于蜂巢化于群,途中苦厄終得蜜,博物張華精氣神”。而這種清晰的成長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境遇。也希望把變成熟為成長的感覺傳達給更多的小伙伴們。也因此,本著虔誠的心情,提議如下幾個靈動的行動方向:

  (1)注重“古早味”。首先,尊重古籍整理的專業慣例,所參考與引用的古籍,尤其是《徐霞客游記》,一定要是帶專名線的那種,這樣專有名詞(包括“大寺”等非確切地名等)都一目了然。其次,要重視各級方志,而且是閩、浙、贛三省的文獻。另外就是輿圖的參考價值,譬如說葛劍雄先生的尊師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要注意晚明的行政區劃與山川樣態,而不僅僅是現代的模樣。

  (2)注意主觀表述中的客觀事實。譬如說“聞白花巖益喜,即迂道且趨之,況其近也”,遠不只是心情的表達,襯托出神州江山的美麗(可以用來做當地的宣傳語)——這句于我看來更是找路線、尋坐標、核距離時的GPS參照。

  (3)重視同時代的關聯性(徐霞客和他的朋友圈)。黃道周是徐霞客最好的朋友,他又與同處銅鈸山景區的九仙山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因此,循此思路,古建筑本身也可以互粉,可以作為“足尖下的中國”共時性的見證物。

  (4)多留神碑刻題詠。對天桂巖題詠,目前尚存疑,需進一步論證。是否為徐霞客手書,我們可以聯合力量再探討與測定一下,因為畢竟云南博物館里現在還留有徐霞客手書的真跡。另外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處,文物保護規劃要做,并建議單列碑刻拓片項,而在此之前依照“最少干預原則”盡力維持現狀為宜。

  (5)不是題外話的題外話:洞穴探險勝地(如天桂巖),在地質旅游方面,日后可以延請洞穴專家來做,這樣更能“既廣又豐”、“既厚又火”。

  “天空不曾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泰戈爾語),慶幸的是徐霞客留下了在廣豐的蹤跡。那么對我們來說,凡經手過的,理當力盡查疑補缺乃至錦上添華之責。

  “時間并非只是現性的存在,它具有并置性和空間性。歷史并非只是過去,人并非只生活在現在,而是活在傳統的河流之中。”這句話叫我記住了時間的哲理。“金字塔如果拆開了,只不過是一堆散亂的石頭;日子如果過得沒有目標,就只是幾段散亂的歲月,但如果把一種努力凝聚到每一日,去實現一個夢想,散亂的日子就積成了生命的永恒。”后面這句激勵語,除了在這個碎片生存化的時代更有一層深意不談,讓我們意識到了,目前所做的其實就是在穿美麗的珍珠項鏈的事兒。

  時光如銹,歲月結繭。讓我們一如既往,在學習中提升認識,繼承傳統;在踐行中發揮作用,提高能力;在思考中深化責任,實踐創新。并唯愿以此眾志成城,知行合一,惜時如惜金,激蕩共振新的征程!

(作者系推動徐霞客游線遺產保護和申遺研究,弘揚徐霞客精神顧問團成員、中國(地質學會)徐霞客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新編輯

關鍵詞: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